个性张扬的意思_优化语文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个性反映了不同性质的学生将来在适应现代社会,融入社会的不同命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求学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个性化人格,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塑造、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和谐发展。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因素,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个性又何以得到张扬?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多一些轻松――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发展个性是以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前提的。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有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才会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才会激发出个性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与学生之间建构起民主、友善的新型关系。课堂上,少给学生以规矩的约束,多给他们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就需要教师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比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体会母子深情,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模拟江苏电视台“真情・情满天下”栏目,由主持人采访文中人物王小亮及其母亲(角色都由学生充当),其母亲因思儿心切,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已住院了。话音刚落,很多同学就跃跃欲试,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当“主持人”让“小亮”在现场对“妈妈”真情告白,以及让住院的“妈妈”对着镜头对“小亮”真情告白时,学生完全置身于这个情境之中,告白显得那么真挚、感人。甚至有的学生都眼含热泪了。实践证明,正是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沟通,形成了一个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的课堂教学的新格局,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状态吗?
  二、多一些尊重――注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平衡。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替代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分地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同时存在。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的思维空间。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多种答案,真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在指导写作“如何立意”这节课上,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立意的重要性及方法后,我就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黑点,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据此立意。我仔细地观察着他们:有的学生一脸茫然,不知何意;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凝神思考;有的学生与旁边同学窃窃私语……片刻之后,一只只手陆续举起。有的说白纸是茫茫白雪,黑点是“我”,下雪天,我在堆雪人;有的说,白色代表人生,黑点代表错误,在人的一生中犯错是避免不了的,关键是犯错之后要学会反省,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有的说,白纸是完美,黑点是缺憾,但缺憾也是一种美……真可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这些丰富多彩的真知灼见,正是他们进行多向思维的结果,这些观点无一不是打上了个人思想的烙印,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三、多一些选择――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曾说:“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孩子的游戏冲动,从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课堂内外都是张扬个性的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留下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活泼地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减少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教学《父母的心》这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父(母)亲,你会选择怎么做?问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赞成送掉的,理由大致有这几条:家里穷,送给富人后,这个孩子就脱离了苦海;同时家人得到一笔钱后,家里其他孩子的生活也会好些。选择不送掉的,理由有:从孩子角度考虑,被送掉后,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心灵肯定会受到创伤;从父母角度考虑,与骨肉分离也将成为他们一生的痛。发言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得出:送孩子是爱,不送也是爱,这是理智与感情的较量……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二)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教学要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建构起教师宏观调控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在自主选择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使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变学生只是背诵传统知识为学会并能创造知识,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
  1.选择学法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就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调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不断优化学法,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查资料、朗读、圈点勾画、讨论等。
  2.选择作业
  给学生以作业的选择,就是认同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在我的班上,学生所面对的再也不是教师指令的、一刀切的、机械性的作业,而是以研究性作业、多层次性作业代替单一性作业。如教完《一双手》后,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题: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的手,写一个片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他们通过看、摸、量,能具体呈现这双手的特征就可以了;对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这双手与原先的比较,帮助洗手等环节,进一步写出自己的深刻感悟。这种作业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改革与实践,努力优化教学,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自由、自然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华,树立起自尊和自信,张扬个性。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优化 学生个性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