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意思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就历史课堂气氛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感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改善课堂氛围,赋予课堂生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课堂活力;倾听;平等
   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改的今天,在笔者看来,要改变课堂波澜不惊的“死水”状态,根本的做法还是应当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给课堂引进“活水”,给课堂注入生命力。
   一、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历史规律,掌握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形成从历史学习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的品质。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前可设计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并让学生根据学案提供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
   如《辛亥革命》这一课,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了解,针对“评价辛亥革命”这个重点、难点,学生依据一分为二的历史评价方法,提出“辛亥革命成功了吗?为什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说辛亥革命失败表现在哪里?这么多功绩中哪个功绩最重要?”等等问题。
   问题提出来以后,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需要,同学们分组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锻炼了口才,并且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同学也能逐渐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经过讨论后,对一些模糊的问题,如“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表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师就适当提供图文资料,供学生参考。这样我们就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为学习展示的平台。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
   在讨论结束后,小组间交流,教师要适当给予点拨、评判。这个时候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新课程理念认为“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懂得倾听学生的声音,错了,允许学生重答;不完整的,允许学生补充;有争议的,允许学生争辩,等等。于倾听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可取与不足之处,于倾听之中学生找到自信和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乐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质疑问难,这样,课堂的活力才得以释放。
   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观点,一旦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相去甚远,甚至有所出入就会被迅速否决,教师似乎并没有耐心来倾听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琢磨学生得出结论的依据,这样就很容易使敏感且自尊心强的高中生丧失思考和发言的兴趣,只因为他们的努力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同。因此切勿在这一过程中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观点。
   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中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反动势力的勾结、镇压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我就让学生说理由,学生摆出后期军事斗争史实来说明,我就充分肯定其史论结合的这一答题的规范性,然后要求另一种观点的学生用同样的规范来答辩,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求异”,也使学生在答题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平等对话,还差生以发言权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和熏陶下,很多老师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教学,努力之下有些评优课、公开课看上去近乎完美,似乎没有漏洞可寻,一切教学环节安排得极为合理,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总会有学生回答得无可挑剔。师生之间配合得如此默契,让听课老师称赞之余无不心生羡慕。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会慢慢发现其实“完美”的背后有些现象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最常见的就是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多数是在教室的后端)静坐着冷眼旁观的学生,他们从开始上课到下课整个过程或许都不曾开口说过一句话,甚至从始至终保持同一姿势同一神态,所有这些现象都在传达同一信息:热闹是属于他们的,与我无关。这样的人,往往是被教师忽略或遗忘的学生,而原因很大程度上就为一个“差”字。因为学习成绩差,是否就理当成为课堂的“失语者”和陪衬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就意味着课堂是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并不只是非“差生”的课堂、课堂教学是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的过程,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这一理念相信教师在非“差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在“差生”身上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为了保证教学环节顺利进行和教学过程中不出“洋相”,教师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差生,剥夺了差生发言的权利,致使课堂教学平等对话不能很好实现,热闹的背后潜伏着冷清。因此,我们要保护所谓“差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分析“武昌起义为什么能首先取得成功?”问题提出,同学们正在结合书本积极认真思考,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讲:“因为革命党人用了调虎离山之计。”我听了一愣,但我马上示意他讲理由。于是他又前后文联系起来,认真思考了一番,不好意思地说是“四川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乘机起义”“是四川保路同志军起义为革命党人起义创造了一个条件”。这一堂课他站起来回答了好几个问题,因为认真思考了,回答问题表述也更加严密、精确。
   我们应当意识到,高中生和初中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他们比起初中生有更强烈的面子意识。所谓的“差生”自不例外,而后者比起那些优秀生更害怕面对失败和“出丑”,特别在乎旁人的眼光,出错已经让他们难堪,再受到粗暴的待遇自是让他们自卑得更不愿发言,由此“差生”“出错”的几率更高。而身为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差生并非生来就差,课堂也并非应是完美无缺的圆,学生能力有限,不等同于没有能力,经常出错不等于学生完全不会思辨。既然课堂是每位学生的课堂,教师就应当归还“差生”的发言权利和机会,或许他们的答案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和提升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引导和鼓励,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平等,从而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有人说,生命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其实,由于历史学科具有鲜活情节,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应当是一条极富情感魅力和生命张力的河流。如果我们能不断努力为课堂引进活水资源,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相信我们的学生会让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源头活水 如许 为有 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