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历史课堂生命力的策略初探】课堂生命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生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还学于生”,使得课堂回归学生本体。所以,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还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教师究竟采取哪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发展?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可供参考的有以下策略。
  
  一、巧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地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二、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兴奋剂”的添加,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不行。为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有机地将课堂分成两大版块,中间给学生一个放松或缓冲的机会。也就是说,待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不是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吗?我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做过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地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那节课,我第一次感到学生课堂参与率出乎预料的高。
  
  三、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这里说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种。
  先说教师要精心设问来激发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再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导演。导演应该允许演员创新,使其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好好利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好好点燃。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质疑,且不管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都不能轻易否定,要给他们信心。在上完《鸦片战争》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一个学生问:英国知道用鸦片这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来赚取中国的白银,林则徐为什么不把鸦片销到别的国家去,让贫穷的中国变得富裕,而是把鸦片烧了?这多可惜呀!这个问题表面看来学生的愿望是想让中国富裕,可学生忽视了鸦片的毒害性将给别国带来我们已经受够的灾难,也忽视了赚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这个原则。为了不让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又要帮学生解疑,更重要的是要在价值观上正确引导。我向他赞许地点点头但不置可否,先问大家:你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怎么样?你们的看法呢?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这个学生也明白了他问题中的“病”了,最后我说:“你的问题引起了那么多的人发表看法,可见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学生通过提问既获得了成功感,又明白了一些真谛。
  
  四、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学科需要互动,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历史课堂问答是指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如讲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时,先给出毛泽东、刘少奇关于“赶超英国”的讲话材料,让学生给两个伟人提出建议。在这种和“伟人”平等交流的宽松气氛中学生自然要分析材料,联系当时国情提出合理化“建议”,“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及其错误性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学生思辩等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历史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呢?一是备课时就要设计好讨论问题和讨论时机。二是在课堂组织时,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宽容、激励的态度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点评,以期使学生随时纠偏正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推荐访问:初探 生命力 激活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