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假”课知多少


  经常行走在小学语文课堂间,不知遇到了多少
  “李鬼”,今略作梳理,呈现给同仁,愿共同“打假”。
  
  一、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一位教师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先让学生
  读了两遍课文,然后示范唱了这首歌曲,接着便教学
  生唱曲谱,最后通过填词唱、教唱、跟唱、个别唱、齐
  唱等形式进行歌曲的教学。整堂课都在歌声中度过,
  学生带回家的也只有这歌声。
  此案例中,教师把语文课的《长征》等同于音乐
  课的《长征》。诚然,语文课要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将
  音乐资源与语文资源进行整合是可行的,但音乐的
  介入是手段,而非目的。语文课有自己的本务,不是
  靠音乐能够完成的。这样的课,即使学生在歌声中兴
  致盎然,也非真正的语文课。这篇课文的教学可这样
  与音乐整合:课伊始,以《长征》的旋律激情导入,然
  后让学生朗读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并在熟读的基础
  上成诵,最后再介入音乐,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
  语文课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样的课堂才有语文
  昧,这样的课才是语文课。
  
  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一教师教学《景阳冈》,先介绍了《水浒传》的故
  事梗概,在学生读文之前又补充了《醉打蒋门神》《血
  溅鸳鸯楼》《单臂擒方腊》《十字坡》四个故事。学生读
  了一遍课文后,教师把《水浒传》原著中的《景阳冈》
  部分眉飞色舞地讲了一遍。在整个讲述过程中,教师
  不时用调侃的语言,让课堂更具幽默性。教师的“故
  事”尚未讲完,下课铃已响起。
  了解文本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
  
  本的深刻理解,特别是这种节选课文,更应重视与原
  著的结合。但是,节选入教材的部分才是我们教学的
  重要凭借,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这部分教材进行咬
  文嚼字,从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
  话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三、感动成了我们的唯一
  
  一位教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主要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①朗读课文,思考:你由
  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8分钟)②以“地球与环
  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
  地球?(32分钟)
  另一位教师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在学生基
  本弄清故事情节后,抓住“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
  出去”一句,让学生讨论:有了危险为什么要让别人
  先出去?然后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类似资料,最后让
  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到“有了危险让别
  人先出去”。
  以上两个案例的设计,都过度关注了课文人文
  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是教师心里只有
  “道”而没有“文”。重视了对学生有关环保意识等方
  面的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体验、
  探究、积累、运用。这种脱离文本,舍弃语言文字的人
  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四、诗中有画。画中无诗
  
  《黄山奇石》一文中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拾球”“仙
  女弹琴”等奇石。教师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名字画出各种奇石来,于是,
  画画便成了这一课时的主旋律。学生画出来的奇石
  各具形态,还不时引起阵阵“谁对谁错”的争论,课堂
  教学便在这种“争论”中结束了。
  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学习情
  绪饱满,激情高涨,但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
  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行渐远,把教学手段当成
  了教学目的,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
  感悟和运用”,没有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上着力,远离了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致使我们的语文课蜕变成了美术课。
  
  五、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一位教师教学《新型玻璃》,其教学主环节为:
  ①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各有
  什么特点和用途?②除了课文中所讲的几种新型玻
  璃外,你还知道哪些新型玻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用
  途又是什么?你还能创造出哪些新型玻璃来?
  此教学设计完全把语文课上成了科技课,这
  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学常识性课文时的通病之一,
  它把了解文章所介绍的科学常识、事物状态等列
  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知识上,
  而不是能力上。《新型玻璃》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
  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时,关注作者
  是怎样来介绍这种“特点与用途”的,要让学生在
  了解这些常识性东西的过程中学会“读懂”课文,
  学会描摹事物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遣词造句的
  准确性等。
  
  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
  结合地图与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台湾的地理
  位置、地形、面积、人口、文化、经济等,然后再一一介
  绍台湾的风景名胜,如日月潭、阿里山、台北故宫博
  物馆、阳明山、野柳地质公园等,最后聚焦到日月潭
  的历史、构成、地理、环境。短短几十分钟,就“浏览”
  遍了台湾,但整堂课也被这种“浏览”占领了。
  这是一堂随堂课,笔者在听课时,很为教者准备
  的精美课件叫好,也为教者准备这等课件所花费的
  精力感动。但遗憾的是,这是一堂语文课!教者没有
  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展开想象,
  透过语言文字观赏日月潭之美景,透过语言文字体
  验作者之真情。
  诚然,语文课程中包含有美术、地理、历史、科
  技、音乐等因素,但它仍在“语”名“文”,我们不能让
  语文课非语文化。不论何时何地,语文课都应坚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坚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
  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原点,把语文课真正
  上成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假”课知多少?让我们对语文课也来打打
  “假”吧!
  
  

推荐访问:知多少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