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理论依据及其启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投资格局也正经历显著的改变,后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在世界对外投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企业跨国发展已成为后起国家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环节,这些国家纷纷放松对外投资的限制,并采取各种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我国利用外资也正从资本内流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模式转换,探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的理论流派,并以此对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做出指导,对于实施我国的“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综述
  
  (一)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John Dunning,1981)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延伸与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对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实现以及本国区位优势的状况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决定该国直接投资的地位和状态。
  邓宁将各国以人均GDP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在不同阶段直接投资的流出入状况:第一阶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由于没有产生所有权优势,因而没有直接投资输出,由于本国投资环境太差,只有少量直接投资流入;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明显增加,外资大量流入,但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资本输出仍然十分有限;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对外投资大幅度上升,其发展速度有可能超过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但净对外投资仍为负值;第四阶段,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它们拥有了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净对外投资呈正数增长。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对外投资,缘于它们自身不断增长的所有权优势。影响各国在投资发展周期中所处阶段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资源禀赋的结构、对外开放的程度、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家的经济制度、政府对吸引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政策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所拥有的不同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不同国家吸引外资和引进外资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并最终决定了各国在某一特定时点在投资发展周期上所处的不同的阶段。
  (二)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Small—scale Technology Theory,Louis T.Wells,1983)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逻辑基础来源于比较优势论。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按照威尔斯的研究结果,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缘于小规模技术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其二,倾向于当地采购。由于普遍存在的外汇短缺和收支逆差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各种限制进口和鼓励进口替代的措施,这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积极探寻用本地投入来替代特殊进口原材料的技术;其三,具有低廉的企业管理和营销费用。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薪金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同时,由于对企业形象的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厂房建筑方面节约了大量支出;其四,能够提供特殊产品。发展中国家一部分对外投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投资往往以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使用传统知名品牌,具有生产成本优势,并且能够在侨民散布的世界各地投资经营。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与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特征相结合,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空间。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利用世界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特性,通过技术创新和适当的经营战略逐步获得竞争优势颇具启迪意义。
  (三)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Lall Sanjaya,1983)
  与威尔斯的分析视角相同,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旨在探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技术地方化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对成熟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应用和改进,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进而实施对外投资。同时,差异化产品和规模经济在现实经济中也广泛存在。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对成熟技术的改进而形成其特有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些可能拥有的技术优势表现在,通过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成熟技术进行地方化的应用与改进,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拥有更好地顺应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条件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技术,可以生产更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的产品,可以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差异化产品。这些技术优势还能够通过与本国廉价劳动力、大型家族企业或国有企业的结合而获得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额外优势。
  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形成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而且强调了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企业技术创新。在劳尔看来,正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进口技术的适应性改造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反映了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加适合当地市场条件的生产技术,因而在同类型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二是相对于欠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具备了竞争优势。与威尔斯相比,劳尔更加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过程在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尤为重要。
  (四)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John Cantwell(Paz Estrella E.Tolentino,1990)的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的演进理论
  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从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阶段性动态演进过程。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投资的累积增长直接相关的,技术能力的积累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其对外投资的形势和增长速度。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深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
  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的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的演进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是在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生产要素创造某些优势,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和综合优势来实现的。该理论构造了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技术积累为基础,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与对外投资结构在相互促动中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这一理论有力地诠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新兴工业体对外投资的结构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流动的轨迹,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技术创新与积累,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和加强国际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推荐访问:发展中国家 启示 理论依据 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