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原则的现代转换


  【摘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动的指导理论,更是对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秉承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在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
  【关键词】灌输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绪言:灌输是指主体将特定思想移入客体的教育过程,在现代汉语中,对“灌输”的解释是“输送、注入”的意思。马克思在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首次提到了灌输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灌输”使得无产阶级掌握科学的理论,才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必然途径。【1】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对之不断创新,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凝聚大学生的力量,共建和谐社会。灌输原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时代转换。
  一.坚持灌输载体的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原则的现代转换首要就表现在载体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要求必须以人为本,从灌输客体的具体特征出发,使灌输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与灌输客体的具体特征相适应。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当今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大学生的具体特点,积极寻找新途径,从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教学载体主要表现为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以及光电信息载体等方面。
  1.高度重视与不断创新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将内容隐含与活动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具体的活动来提升其道德情感、认知感悟,从而接受教学内容的载体。活动载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使得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实现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目的。活动载体具体表现为演讲、报告、辩论等形式。通过运用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载体,来增强灌输理论的效果。
  2.优化教学媒介载体
  媒介载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媒介载体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媒介载体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条件,在内容上贯彻落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形式上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和实际,以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媒介技术展现在当今大学生面前,扩大思想政治理论的覆盖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灌输形式的不断创新
  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如何有效激发灌输主体的兴趣,增强灌输课题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创新灌输形式的多样化就具有了现实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灌输原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尤其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现代的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工作就成为我们不可忽略的责任与要求。
  三.坚持灌输方法的不断创新
  列宁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的联系。”【2】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根据社会变化的需要,不断在实践与理论中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灌输原则,从而增强灌输的实效性。
  1.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
  灌输与渗透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灌输原则落实在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灌输教学法。灌输教学法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正面宣传,是一种显性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法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融于特定的载体或活动中,通过熏陶和感染,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一种隐性的教学方法。灌输教学法与渗透教学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在灌输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灌输,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渗透”的成分。在渗透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把灌输和渗透有机统一起来,切实优化灌输效果。
  2.坚持灌输与启发的不断结合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启发教学法是指引导、启示、激发教育客体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以及主动实践的方法。也就是《论语》中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教学法的显著特点在于不断揭示矛盾,创设问题的情境,唤起客体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的主动性。灌输和启发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着统一。灌输主要强调的首要是“灌”,而启发则在于“启”。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包含的,灌输包含着启发,脱离启发的纯粹的灌输是不存在的。灌输的内部总是包含着启发的因素和成分。没有启发,灌输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灌输与启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片面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或者片面强调启发而忽视灌输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
  3.坚持灌输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灌输的实质就是不断向大学生输送正确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认识。大学生自我教育是进行他们自我反省、自己教育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灌输方法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从根本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个从外部灌输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4.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灌输教学法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宽厚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健全的身心素质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灌输创新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一个前提性、根本性的保障。
  总之,灌输原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时代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灌输 课教学 转换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