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1926年《新青年》与苏联文献翻译


  【摘 要】 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翻译的梳理,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传入中国就面临着文本译介的问题。《新青年》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刊物,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译介有着明显转向。季刊、不定期刊时期转向苏联文献的翻译,侧重于苏联革命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文本翻译的重镇,亦引领着整个马克思主义翻译的走向。分析苏联文献的译介群体、译文内容以及主题变化,可看出苏联文献译介对于中共理论认知、思想变化、革命实践的影响。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新青年》;苏联文献;翻译;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6-0094-08
  《新青年》自1915年问世至1926年终刊,经历了五四时代启蒙刊物到中共党刊的角色转变,对于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新青年》创刊伊始,便着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此后,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转向翻译马克思主义文献,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直至1922年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复刊,正式作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其翻译内容则转向苏联革命文献,目的在于以苏联革命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直至1926年7月《新青年》终刊。
  学术界对于《新青年》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切入的研究尤甚,①这些研究主要聚焦月刊时期的《新青年》,对于季刊、不定期刊时期②的关注较少,微观研究、个案研究更微乎其微;同时就其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翻译的视角而言,③研究尚不深入。本文拟通过对1923—1926年《新青年》刊载苏联文献翻译的梳理,探析其对中国革命产生影响,以此丰富学界关于《新青年》、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的研究。
  一、《新青年》所載苏联译文概述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手段。分析苏联文献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作用,明晰季刊时期(1923—1926年)苏联文献译介背景、动机、群体等概况必不可少。
  (一)苏联文献翻译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传播,初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系统介绍的著作几乎没有,知识分子面临的任务是加紧“撰译各种研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①
  晚清以降的文献翻译呈现出较清晰的历史轨迹,其最明显的特点是翻译内容由文艺理论转向政治思想。《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至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际,其译作集中于文学作品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自发的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蔚然成风,国内涌现出众多的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团体组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猛译猛看”。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吴延康(维经斯基)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来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建立起中国共产党,《新青年》刊物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译介由个人转向有组织的译介,极大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
  《新青年》季刊时期,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译介转向苏联文献。马克思主义在被引入之初,就有着极为明确的救亡图存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根本就是在于改造中国,摆脱压迫。苏俄是第一个践行马克思主义,走暴力革命道路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无论是在政党组织、革命路线还是指导思想上都深受苏联影响。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崇和对俄国革命实践的认可,此时期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翻译都集中在苏联文献的译介。《新青年》改组之后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刊物,对苏联文献的译介目的就在于以理论武装全党,以苏联经验指导中国革命。
  (二)译作者概况分析
  应该说,翻译的目的性是推动翻译行为的内在因素。② 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的来源渠道有日本和俄国,但其译介的内在动机却不同。从日本译介的文献更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文献的译介更显现其实践意义。《新青年》转向译介苏联文献深受此影响,其译介群体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留法、留苏青年群体。
  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大批青年学生(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赴法勤工俭学。留法青年在考察了欧洲的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之后,得出结论:只有共产革命才能救中国,救世界。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成立旅欧共产主义组织,创办机关刊物《少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译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述。1923年起,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郑超麟、尹宽等人陆续由巴黎赴莫斯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洗礼,回国后继续在《新青年》译介苏联文献,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以苏俄革命实践指导中国革命。
  《新青年》译介苏联文献的另一群体是留苏青年群体。中共成立前一段时期,1921年,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蒋光赤、华林等人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国共合作时期中苏关系缓和,苏俄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达成合作,留学苏联的热潮亦适时开启帷幕,数批学生赴苏深造。中共成立之后,急需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知识分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1924年,东方大学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陆续回国,奔赴中国革命第一线,成为《新青年》上译介苏联文献,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苏联革命经验的主要群体。
  瞿秋白在莫斯科期间,作为仅有的俄语翻译,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翻译和助教。1923年6月,他回国任《新青年》主编,自此《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理论刊物。瞿秋白在苏俄的经历影响着《新青年》的办刊导向,他大量刊登或亲自译介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苏联文献译介集中于其担任主编时期。
  (三)所载译文概况
  《新青年》复刊,转向苏联文献翻译。留法、留苏群体译介的苏联文献,包含列宁《俄罗斯革命之五年》《民族与殖民问题》《革命后的中国》《亚洲的觉醒》《专政的历史观》;斯大林《列宁主义之民族问题的原理》《列宁主义概论》;布哈林《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基本条件和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以及未署名的诸如《东方问题之提要》《世界革命运动中之农民问题》《共产主义之文化运动》《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联邦条约及宣言》等著作。

推荐访问:苏联 文献 新青年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