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时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尽可能通过翻译经典著作、创办报刊、党校教育和讲习所教育等,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并初步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以革命群众利益取向为切入点等历史经验。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2-0059-06
  早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即强调,全党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18。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P6。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该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就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路径和成效作一探讨,以便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一、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需要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只有50多名成员。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党员队伍也逐步扩大。到大革命后期,党已经拥有成员近6万名,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建立了党的组织,基本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政党。具体来看,1923年6月,党员总数为420人,其中工人164人。[3]P5411926年11月,党员总数为18526人,其中工人占60%,农民占11.75%,知识分子及其他占27.35%。1927年4月,党员总数为57967人,其中工人占53.8%,农民占18.7%,知识分子占19.1%,军人占3.1%,中小商人占05%,其他成分占4.2%。[4]P171可见,从1921年7月党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到1927年4月近6万名党员,党的队伍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扩大了1000余倍,这是党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这近6万名党员中,95%的人是1925年10月以后入党的。这就是说,他们中的多数在党内受到的教育和训练还很少,“大多数的同志都是富于革命的热情,而缺乏系统的认识,工作方法和经验更是缺乏”[5]P516。其中有一些人是在革命高潮中到共产党队伍中来投机的,把一些不良倾向带进了党内,“党内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3]P542。对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党员而言,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很欠缺。因此,要使党成为团结的、战斗的坚强核心,成为在中国社会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政党,就需要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成分复杂的党的队伍,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最终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成为能够吸引群众、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的政党。同时,在党内普遍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与历史的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等进行探讨并形成正确的认识,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二)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
  大革命高潮是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便把国民党逐步改造成为各民主阶级的革命联盟。当时,从国共两党的实力来看,悬殊还是很大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号称有30万党员,在中国有很大影响,而共产党刚成立不久,且人数有限。国共合作后,大部分共产党员到国民党内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开展工作,从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对共产党的了解。有鉴于此,“党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应当是组织和教育工人群众,建立工会,以便为强大的群众性的共产党准备基础。在这一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应当在自己原有的旗帜下行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政治集团,但同时要避免同民族革命运动发生冲突。”[6]P76-77中国共产党在坚决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地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以便在中国社会培育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接受并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氛围,为中国共产党成为群众性的政党创造条件。为此,中共三大在决定实行国共合作时,对于当时党的宣传工作和主要任务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大会的决议指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把那些阶级觉悟较好的国民党左派吸收进来,从而壮大我党的规模和实力,同时“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4]P166中共三大后,党在同国民党合作共同推进反帝反封建大革命的同时,将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作为顺应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承载着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伟大使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有一批人已经具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理论”[3]P542 的意识。如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一文中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与任何国家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思想都是一致的,但这不意味着可以直接照搬马列主义,而要从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与自身国情充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所组织的队伍和制定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7]P21当然,要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从而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非轻而易举。这不仅要求共产党人具备较高的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要求革命的群众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否则,即便革命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革命主体的群众也不能有效地掌握和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容易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革命知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在不断探索革命道路并初步总结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观点,并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推荐访问:大众化 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