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伦理学视角下的和谐世界构建


  [摘要] 和谐世界观,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对文明对话的支持和对和合思想的弘扬。它的建设,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为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我国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外交战略,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加强文化外交,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关键词] 和谐世界; 战略思考; 国际关系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1-0025-0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逐步形成了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在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反映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涵,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和现代价值。
  
  一
  
  和谐世界观体现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世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自古及今,人类社会不同种类的文明曾经蔚为大观、争奇斗艳,共同构成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百花园。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曾经研究过21种文明类型。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和谐世界观就是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种文明不管历史长短、影响大小,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而不应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用一种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包办天下。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正是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和谐世界观体现出对文明对话的支持。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随着概念、内涵的不断提炼,“和而不同”从人与人关系的层面,被扩大到用以指导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要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冷战结束后,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曾提出“文明冲突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曾被渲染为“文明冲突论”的事实证据。“9·11”事件后,美国又有媒体把反恐战争指向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这种论调实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各国如果认同这一观点,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更多的国家战争、民族冲突和宗教仇杀。如果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就会自觉地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沟通,在相互交流中保存特色,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最终达到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和谐世界观体现出对和合思想的弘扬。中华文化很早就出现了和合的思想。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把人和作为超过天时、地利的最重要的因素。子思还说过,“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中国先人还提出“亲仁善邻”(《左传·隐公六年》)、“协和万邦”(《尚书·尧典》)的思想。这些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实现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合作共生。面对人类的战争和冲突,中国古代思想家还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曾对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做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从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全、制止战争,必须以德行仁,而不是以力假仁,要争取民心、民意和民力的支持。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文化品格、价值理念和心理情感,成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
  
  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切中了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题的时代脉搏,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世界和平力量在增强。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不断制造袭击事件,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明显上升,但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借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格局没有改变,发生世界大战可能性仍在降低。2005年底,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表的《人类安全报告》显示,全球武装冲突的数量在连续增加了50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减少,且持续至今。恐怖袭击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影响仍然无法与大规模战争相比较。联合国2005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也显示,15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变得更健康,受教育程度在提高。2006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难民状况报告》指出,由于国家之间的冲突减少,国际难民的人数达到了25年来的最低点,为920万左右。1992年,这一数字是1800万。所有这些,都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大环境。
  文明间对话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为增进不同文明间的沟通和了解,联合国将2001年确定为“不同文明对话年”。从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组织了多个层次、不同形式的文明对话,在促进和激励不同文明之间认可共同价值、培育对其他文明的尊重和容忍彼此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也逐渐达成共识,不同文明对话构成人类发展进程必不可少的基石,它是可持续而且公平的,可以使全球化的过程人性化并奠定持久和平的基础。
  多边主义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流。随着全球性挑战和威胁不断上升,各国都对联合国寄予厚望,主张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加强联合国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布什政府上台后推行的单边黩武政策,导致了美国在软、硬实力运用上的严重失衡,使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大降低,软实力遭受严重损失。布什第二任期以来,不得不改组外交决策班底和调整外交政策,回归现实主义路线,在伊拉克问题、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等重大问题上注重多边主义和国际机制的作用。
  促进发展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尽管当前世界经济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但许多重要地区重新焕发活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金砖四国”正从起飞阶段迈入加速发展阶段。2006年,俄罗斯人均GDP为5129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印度为723美元,增长了11%;中国为2042美元,增长了将近20%;只有巴西经济出现小的波折,为3300美元,下降0.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团结,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推动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日益认识到南北对话的重要性,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议已举行三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振兴将为推动建立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荐访问:伦理学 国际关系 视角 构建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