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发掘与利用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革命纪念建筑物是指1840年以来与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者旧居、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堂、祠等。北京既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众多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就像一枚枚珍贵的历史碎片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革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北京城市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建设。城市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包含精神的,也包含物质层面的,其中首都独有的文化和人文气质的创新是关键的内容,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北京革命纪念建筑物众多,其中不乏首都标志性的建筑,它们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物质体现,也是开拓北京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因此,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上,革命纪念建筑物都是北京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发掘与利用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保护首都文化遗产、展示首都文化特色、进行文化产业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挖掘革命纪念建筑物资源的精神内涵,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包括革命纪念建筑物在内的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已不能凭简单的经济价值衡量,其留存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从先烈热血铸就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培养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亿万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因此,要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革命纪念建筑物的精神价值和教育意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将其传递出来,深入人心,以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准确具体地提炼和外化北京革命纪念建筑物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不同,每一处遗址和纪念地所见证和蕴涵的精神也就不同,对此要准确提炼。首先,要给予每个革命纪念建筑物以明确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即根据革命纪念建筑物在历史上的用途、性质、地位、影响和意义所作出的科学而又具体的特定定位,在此基础上准确提炼所体现和蕴涵的精神。其次,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挖掘北京市革命纪念建筑物的精神内涵。可以开展对革命纪念建筑物的文化研究,那些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可以举办与其有关的研究、学术讲座等活动,如2009年3月2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和北京市社科联联合主办“民族精神大讲堂”系列讲座;组织党史、军史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研究,把对革命纪念建筑物的研究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与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联系起来,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不断注入活力,赋予其新内涵,彰显其生命力;还可以深入发掘革命纪念建筑物中承载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 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开展专题讲座,编辑、出版宣传图书、音像制品,制作纪念品等,以便更好地传承先进文化,教育后代、激励后人;有条件的纪念馆要努力办好馆刊馆报,作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特殊阵地;通过创新传统的陈列、展示手段来外化革命纪念建筑物的深刻内涵,揭示其精神力量,引导新世纪人民群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进一步强化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将革命传统教育和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划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如可以将参观革命纪念地作为学校的必修课或者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同时,将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名录等编辑成册,发给在校学生。继续加大革命纪念建筑物利用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结合力度,加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协作联系,构建共建共育的长效机制。
  
  发挥革命纪念建筑物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助推人文北京建设
  
  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成为市民观念意义上的文化,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
  大力推动革命纪念建筑物融入人群和社会的工作。北京市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遗存,要充分发挥这些红色建筑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居住在保护区内广大居民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是开放式经营,可以借鉴广州经验,如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地处广州中心区,现在被打造成了开放式的主题公园,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宣传效果。最大化地利用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给人们提供瞻仰、参观和学习的场所。在陈列展览的同时,通过巡回展出等多种形式,组织更多的群众参观学习,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三是那些位于老城区胡同或居民小区内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如革命者故居等可以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将其建成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也可供游人参观、休息、阅读。位于西城区的原张自忠故居现已建成了张自忠小学,辟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类革命纪念设施要完善开放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自身活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北京市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越来越多,还要做到免费不免责,免费不降质。免费不免责就是说免费开放不等于免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责任,相反责任更加重大,免费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免费不降质,就是要求在免费开放的同时,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让观众在互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
  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将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多、更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且采取易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展示。这一点,国内一些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以1比1硅胶人物雕塑复原会议场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开国大典场景制作及多媒体影视资料展映等,都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合理开发利用革命纪念建筑物资源,促进首都经济发展
  
  现在,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无限广阔发展前景的旅游产业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北京市拥有100多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的优势,因此,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把红色旅游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结合北京革命纪念建筑类型多,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将红色旅游涵盖的时间线进行了拓展。一方面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红色历史、红色精神划归进红色旅游范畴,增强了红色旅游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将自1840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了红色旅游发展范围,从而体现出历史传承性,更好地展示100多年来中国如何从贫弱、落后走向民族解放、富强、兴盛的历史进程。
  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进行组合。作为古都,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故宫、长城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严格的审核,将北京的六处文物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较高的开发价值。当人们了解到先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看到他们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表现的创造力和取得的成就时,必然会激起振兴中华的巨大爱国热情;而将红色旅游景点与上述名胜古迹等旅游景区结合在一起,更能使前来旅游的人在感受到首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体验到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样一来,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绿色旅游”等其他形式的旅游结合起来,相互衔接,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北京将打造“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一城市定位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红色旅游发展也势必顺应北京城市发展的这一要求,要在加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拓展上下功夫,精心策划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创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法,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综合运用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改变基本陈列内容陈旧、展示方式落后的状况,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此文章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作者是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沈 聪

推荐访问:历史文化 建筑物 发掘 革命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