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勤俭”美德探微|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勤俭美德既是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信念,又是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不辍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可复制性、延续性,广泛的道德认同,以及深远的现代价值。本文就“勤俭”这一美德问题作探讨,对当今“节约型”社会建设能弥缝补苴。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勤俭”美德 社会价值
  一、“勤俭”美德形成的渊源。
  勤俭之为美德,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勤俭自强、艰苦奋斗、血火交淬的创业史。勤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缩的人均耕地面积等自然历史因素交相作用,共同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的生存模式——“温饱人生”。它是古代中国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其灵魂和核心是勤俭的道德观,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是中华民族与天作斗争的向往;“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是中华民族与地作斗争的幻想。虽然这些“斗争”都属于神话传说,但其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蕴之一,并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艰难的生存环境是萌生“勤俭意识”的自然土壤,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强化“勤俭意识”并内化成“勤俭道德观”的文化土壤。崇尚“中庸”的儒家文化,提倡“节用”的墨家文化,奉行“无为”的道家文化,等等,无不把“勤俭道德观”奉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圭臬。《老子》有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①只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才能达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②的澄澈心境。老子并不反对“无色”、“五音”、“五味”本身,而是对弥漫于当时社会的骄奢淫逸之风大加鞭挞,提倡勤俭的道德风尚,反对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墨子则对传统的节用观作了系统的阐述,其“节用观”的推行大到为政治国,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墨子认为所穿之衣“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即可,所用之食贵在“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③,没有必要铺张浪费,花去不必要的钱财。
  二、“勤俭”美德在继承中发展,具有可复制性、延续性和广泛的道德认同。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④。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勤俭”美德,泽被中华,利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勤俭”美德世世代代地受到中华儿女的遵循和践行。它首先体现在中华元典文化之中,广为传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⑤,“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⑥。中华元典所昭示的“勤俭”美德,千百年来,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古至今,勤劳与节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一对孪生兄弟。在勤俭美德的感召下,在生活中,人们把“勤俭”与“持家”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⑦“勤似甘泉水,俭似聚宝盆”,没有勤劳,就没有财富;没有节俭,就无法聚集财富。勤俭美德不仅仅限于普通百姓,古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积极提倡勤劳节俭,并身体力行,以期形成全社会“崇尚勤俭、贬抑侈靡”的道德风尚。三国时代的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⑧的生活哲学,认为只消修成“淡泊”、“宁静”的心境,就能实现“明志”、“致远”的最高精神诉求。北宋宰相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将“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⑨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道德典范。
  近代以来,勤俭美德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休戚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美德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腥风血雨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血火交淬的三年解放战争等,这些历史的片断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勤俭的精神风貌。
  三、“勤俭”美德的价值思考。
  第一,勤俭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生活态度,铸就了中华民族“忍”的整体性格。反映在生产生活上,即是劳之忍和俭之忍。“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不昏作劳,商盘所以训民”,这是劳之忍的表现;“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⑩,这是俭之忍的写照。一勤天下无难事,万事“勤”字当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则离不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热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心和“日间挥写夜间思”的痴心。“俭”利于砥砺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同时它还可以聚集财富,是维系事业发展的源泉。
  第二,勤俭美德与舍利取义的义利观、廉正刚直的道德取向是互为表里的。勤俭有助于养廉,廉洁则自能公正无私。《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1}《易传·系辞下传》有言:“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这些经典的事例无不说明了君子具有崇高的品行,坦荡的胸怀,他们追求正义和人际的和谐。奢侈享乐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长期处于这种享乐主义的风气下,人们就会迷失心智,堕落沉沦,无所作为;国家就会江河日下,濒临崩溃的边缘。“口称夷齐,心怀盗跖,产随官进,财与位积”{12}是贪污腐化的最好注解。晚唐诗人李商隐《咏史》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有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勤俭文化的重要资源,并加以整合、提炼,以资对现今的修身、齐家、立党及治国有所借鉴。   第三,勤俭美德的现代价值。从勤俭美德的现实性角度看,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起步的: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与资源数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厉害;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孔子提倡“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孟子强调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正所谓:“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13}
  概而论之,勤俭美德既是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信念,又是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不辍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发扬勤俭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中真正树立起勤俭的价值观,把“勤”与“俭”结合起来,把“开源”与“节流”统一起来,把“整理、研究‘尚在深闺’、蓄势待发的传统勤俭文化资源”与“开发、弘扬之”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基石和重要文化资源。
  注释:
  ①南怀瑾著述.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7.
  ②赵乃增编著.老子箴言.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3,106,111.
  ③孙波注释.《墨子》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7,90.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
  ⑤杨柏峻注.春秋左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229.
  ⑥杨柏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731.
  ⑦朱柏庐.朱子家训.甘肃少儿出版社,1998:143.
  ⑧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24.
  ⑨张天龙编.万金家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3,37.
  ⑩许名奎,吴亮编撰,杨文平,沈尚培译.劝忍百箴.忍经白话读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218,227.
  {11}张艳国评析.论语.武汉:崇文书局,2004:62,144.
  {12}许名奎、吴亮编撰,杨文平、沈尚培译.劝忍百箴.忍经白话读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9-12.
  {13}杨柏峻译.白话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9:404,411.
  参考文献:
  [1]蔡德贵.说古论今话勤俭[J].燕山新话,1996,(7).
  [2]许亚非.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本.
  [5]冯天瑜.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勤俭 传统文化 美德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