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慈母情深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诵读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句段,感受作者遣句造句的精妙。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梁晓声的照片)师简介梁晓声。
  2.(出示梁晓声成名后的一段话)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是这回事。真是了,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配乐)
  朗诵这段文字。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晓声去感受那浓浓的慈母情怀。(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之所以选择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话来创设情景,是因为梁晓声曾说过,母亲是他的文学导师,当年的母亲,在那么糟糕的条件下辛劳工作,用两天的工资为他买了《青年近卫军》。通过介绍梁晓声的创作成就,引出他对母亲的感念之情。通过配音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只属于梁晓声母子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情。
  2.你们能完成这些填空吗?
  ( )的噪声 ( )的脊背
  ( )的口罩 ( )的眼睛
  ( )的毛票 ( )的手指
  完成填空,并相机指导“龟裂”的音和义。
  你见过龟裂的手吗?龟裂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
  3.一个词就是一幅画,默默地读读这些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课文中的哪些画面呢?预设:看到了在一排排缝纫机前工作的母亲,出现了母亲用龟裂的指揉着皱皱的毛票,仿佛看到了母亲弯着腰在缝纫机前工作,很瘦弱,一双疲惫的眼睛望着我……
  4.把你们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说?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富有创意的教学情景中,每个词语在学生脑海中有着丰富的视觉形象和饱满的情感意蕴,另外,将词语教学与整体感知合二为一,落实了课标中“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读要求。]
  三、品味语言,感受母爱
  1.梁晓声在写回忆母亲的事时,他的眼前也曾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其中有一个画面就像电视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永远定格在他的脑海中,是哪个镜头呢?快速默读,画出有关的语句。
  2.聚焦重点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读这句话,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作者为什么要三次写道“我的母亲”,并且放在后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选择其中特别令你感动的一句,反反复复地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慈母情深,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3.交流研读句子,预设如下:
  A.体验母亲的工作环境。
  出示句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梁晓声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理解。
  (2)你理解了词的表面意思,走进文本,你的理解会更深些(出示阅读链接)。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心里压抑,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厂房,四壁潮湿破败,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3)读了以上资料,你知道了什么?母亲那“极其瘦弱的脊背”在告诉我们什么?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
  [课外资料的引用,不单纯  是对母亲工作场景的具体呈现,也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母亲的瘦弱、辛劳、深明大义提供思考的背景。]
  B.感悟母亲的“辛劳”。
  出示句一:“我……”
  “我……要钱……”
  “买书……”
  “一元五角……”
  (1)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可以怎么说?
  (2)作者为什么要用四句来表达,还用了那么多省略号。
  (3)师生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
  (4)一元五角,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上世纪年代,它意味着什么?(出示阅读链接)
  出示句二: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1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1)读了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深情述说:孩子们,母亲拼死拼命地干活,一个月仅能挣21元钱,我们可以算一算,母亲一天能挣多少钱?(9角)这一元五角钱对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她一天多的劳动,就是十几个小时的震耳欲聋呀!可是当儿子提出要钱买书时,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C.感悟母亲的“深明大义”。
  (1)师引读:当别的女人劝阻她时,母亲却大声对那个女人说——(生: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从母亲这几句朴素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母亲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梁晓声这个贫困人家的儿子走上了文学之路,在多年以后成了知名的作家,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位母亲,忘不了自己看见的那一刻: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4.指导朗读。
  (1)你有过弯腰干活的经历吗?弯腰干活时有什么感受?
  (2)你们只是一会儿,而母亲弯曲着脊背,匍匐在缝纫机板上往往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啊!她还能这么容易直起腰吗?她还能这么轻松地转过身吗?指名读。
  (3)师范读,生想象这一慢镜头。
  (4)梁晓声和你们一样,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让他为之揪心,让他刻骨铭心,所以他这样写道: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生合作读)
  (5)一咏三叹,母子情深,犹如一首委婉悠长的小诗(配《我的父亲母亲》主题音乐)。
  背
  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
  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通过补充资料的出示,引领学生从文字表面走向情含深处,对“一元五角钱”的认知由物质的支持转向精神的鼓励,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情深。其次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连呼“我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及表达效果,最后将原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在诗的形式与意境中升华情感与认知。]
  5.体会写法。
  一句话、一个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有时能增强感人的力量,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1)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2)这个句子反复使用了哪个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般的忙碌吗?请你用声音把这种忙碌呈现出来。
  (3)母亲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读着读着,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把你的心痛融进这段文字里去读。
  [言为心声,一快一慢的对比朗读,不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文本阅读的多元化,是想告诉学生,面对相同的一字文字,由于我们理解的视角不同,所以朗读的方法也不相同,其次启发学生学习表达形式相似的语言“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强化巩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四、随文练笔,真情表白
  此时,“我”内心一定感慨万千,作者用了一个“……”,孩子们,拿起你的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如果能用上三个“我的母亲”就更好了。
  出示句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汪国真《母亲的爱》当中的几句诗:“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
  [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进行补白写话,把心中的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反复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使读与写结合得更加紧密。]

推荐访问:慈母 情深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