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_唯本是从,还是求真求实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第3题考查了活字印刷术,该题如下: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板(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C.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B.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北宋时期毕升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什么直到500余年后的明朝末年这一技术才应用于印刷邸报?其间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发展际遇有何不同?这道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方面有何启示?本文试作浅析。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工艺有四个主要步骤:首先,制作活字——以胶泥为料,一字一印,烧制成陶字,按韵储存在木柜里;其次,拣字排版——预置一块铁板,铁板上先放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再将依据文稿拣出的陶字排列在混合物上,然后在铁板下用火烘烤,使混合物熔化而与陶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压平整;再次,施墨印刷——待铁板冷却后,在排列成版的活字上施墨并覆盖纸张进行印刷;最后,拆版还字——印刷完毕,将铁板放置在火上加热,使松脂、蜡、纸灰的混合物熔化,即可将活字拣出来,重新储存到木柜里。自毕升泥活字诞生之后,先后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活字材质的不同,其操作流程并无实质性的突破。
  二、活字印刷术的应用状况
  相对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无疑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据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收录历代典籍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0000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只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强,其余均为雕版印本。即便是沈括,尽管对活字印刷赞不绝口,但其《梦溪笔谈》的最早刻本,也是雕版印刷的。
  活字印刷术传至国外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于公元15世纪中期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进行印刷。这项发明时间虽晚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尤其是印刷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大大提高印刷效率,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升活字印刷术未能广泛流传的重要技术原因。
  三、该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领作用
  这道高考试题的正确答案D项浅显直白,学生一般不会误判。但该题所体现出的命题思想对于引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标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教师一般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以为,在处理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应当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探索过程以及感知科学家们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的课程目标。
  如果孤立讲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教学过程中极易陷入“孤芳自赏”、“虚骄自大”的窠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淡化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领先”、“贡献”,注重整合中外科技史内容,强化联系与比较,着力引导学生分析东西方科技在特征、本质及形成原因等诸方面的差异性,这有助于学生获取历史真相、掌握获取历史真相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术眼光研究教材,适当补充史学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材由于编修周期较长,其内容及观点一般滞后于学术研究的进展,这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原因之一。倘若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应沉下心来攻读专业史学著作,积累学科专业知识,及时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态,努力以学术眼光审读历史教材,力争从本质上驾驭教材、诠释教材,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教学的空间和领域,开阔观察历史的视野,才能适应“高考高于教学”的现实趋向。G

推荐访问:是从 求真 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