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 [创新教学设计,让课堂耳目一新]

  摘 要: 怎样在课堂中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后进生达到应试要求,本文针对一次教研活动中不同教师的授课,从某节课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不能墨守成规,应积极创新,有所突破;教师课堂语言应多带有启发性,并尽量做到幽默风趣吸引学生注意。
  关键词: 学业水平测试 创新 教学设计
  
  前段时间我参加江宁区高二历史教研活动,围绕江苏省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有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三节不同的复习课,其中前两位秦淮中学的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课前先让学生书面默写上节课复习内容,接着展示本课学业水平测试考点并对考点进行详解,配以习题加以巩固。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气氛比较沉默,学生基本都是被动接受。另外,老师针对考试要求在课件中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回答,虽然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老师一再提示,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欠缺,并且多数学生存在应付的嫌疑,缺乏主动思考回答的意识。所以,总体上来看,整个课堂显得没有活力,学生表现不积极,至于教学目标到底实现多少应该可想而知。
  第三位授课老师是来自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袁文松。袁老师一出场就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感到惊奇,他先找了一位女同学把《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在教材中出现的所有时间点在黑板上列出来,接着让另一位男同学将教材中这些时间点所对应的知识点也在黑板上写出来。当然,其他同学也没闲着,每个人都根据考点自己命一道题目,然后交给老师。这些做法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每个人兴趣都非常高。把这些做完以后,袁老师就开始在投影仪上展示本课的考点,并针对学生所写时间点与知识点进行批改,对某些错误进行订正。之后他又列出一个表格(表1),边讲边补充。最后,补充习题,并抽取学生之前根据考点命好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使得整个课堂前后呼应。虽然在课堂中他并没有挨个讲解考点,但其实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已经将考点融入进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考点内容。同时,袁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并一直启发学生跟自己一起完成表格,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回答,并且答题的准确率很高。整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一直处于兴奋当中,下课后甚至还有几个学生在袁老师身边继续跟其探讨某些问题。
  这次教研我们去的学校是南京市江宁区的秦淮中学,虽然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但是相对而言生源质量并不是很好,我们去听课的班级也都是艺术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业水平测试的目标都是过关,即能及格就行,所以学生总体素质不高,这种情况在第一二节明显显现出来,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来。而到了第三节课,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表现都非常积极,踊跃发言,让人感觉好像是换了一所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像是突然被拔高,这种体会可能只有在真正听课时才能体会。
  在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相同类型的班级,相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老师带领下表现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到底是老师的教学素质不同。还是教学思想和策略出现了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经过长时间思考,我觉得学生表现前后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是老师的能力素质有问题,而是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差异。从教学能力上看,前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应该也非常扎实,整个课堂的安排比较到位,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虽然谈不上出彩,但也基本符合课堂的各项要求。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就会发现有很大不同,前两位老师采用的是“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完全从应试出发,课堂容量非常大,主要是教师在讲,所以效果不好,而第三位老师则是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讲,自己只是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纠正,课堂的知识点也多是学生找出的,所以学生对知识点就比较了解,效果也就比较好。
  通过分析两个案例,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袁文松老师身上学习、吸取三个方面的经验,改进历史课堂,增强课堂效果。
  第一,要充分相信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层次比较差的学校,很多老师都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学生很差,如果提问,就肯定回答不出问题。但是上面的案例证明,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并不存在优等生与后进生之分,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优等生。在课堂中,老师应该始终相信学生,并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在本课中,袁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体系,学生感觉受到了重视,自然会加倍表现自己。
  第二,教学设计不能墨守成规,应积极创新,有所突破。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尽量突出学生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是比较实用的,整个课堂安排紧凑,不会出现重大问题,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对课堂已经驾轻就熟,很少改变课堂的设计和安排。但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种模式只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太大提高。我们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即便是从应试的角度而言,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基本都是被动的,虽然教师认为自己该讲的都讲了,但学生到底吸收多少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如果我们能够推陈出新,经常地创新教学设计和思路,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地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只要学生愿意学,成绩就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课堂语言应带有启发性,并尽量做到幽默风趣,吸引学生注意。很多老师喜欢上课时让学生回答问题,但往往是老师一提问,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还是没有办法解答,这样每次耗费时间很长,渐渐地老师就会认为学生能力欠缺,为了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提问或少提问。我认为袁老师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上课时教学语言应多带有启发性,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让学生集体回答的同时,多关注个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从历史学科特点来说,课堂语言应尽量做到幽默风趣,绝不能“一平到底”,否则学生不愿意听,必然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也就难以保证。
  总之,我认为没有学生是天生就差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一点新意,多关注学生,那么,再差的学生,再差的班级,也能创造奇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耳目 教学设计 课堂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