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幼儿教育新思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幼儿教育现状,教育需求与资源严重不协调以及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中国幼儿呈现“自然缺失”;在阐述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中国幼儿教育新思路——自然教育,顺应幼儿“感知体验” 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幼儿;自然缺失;自然教育
  目前,中国幼儿呈现自然知识不足,对自然缺乏尊重,创造力、想象力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部分幼儿有心理问题等“自然缺失”现象 [1]。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过:“积极地关心儿童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为必要”[2],作为幼儿教育实践者,冯雪琪提出中国幼儿教育应思考以幼儿健康发展为前提塑造幼儿的性格和情感的新思路,兼顾有心理问题(社交障碍、自闭等)幼儿的性格与情感释放。
  一、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纵观中国的幼儿教育现状,实际并不理想,教育需求与资源配置严重不协调。据调查,截至2015年底,中国幼儿与教师比例高至2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生师比;据中国教育年鉴和教育经费年鉴公布,2014年中国幼儿园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5.79%,而欧洲发达国幼儿教育经费占比已高达8%~10% [3]。
  在机构设置和教育理念上,中国0~3岁婴儿和3~6岁幼儿分别处于保育和教育的分离状态,造成学前教育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虽然很多幼儿园尝试将0~3岁保育活动迁移至3~6岁幼儿,但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4],而且大多数中国学龄前儿童被送进补习班或者兴趣班,户外活动时间被过分剥夺。因此,中国学龄前儿童与自然的疏离而呈现“自然缺失”。
  二、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理念
  教育源于拉丁语education,意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潜在的东西激发出来,可见教育强调顺其自然,希望把人固有的内在激发成为现实。
  日本早期教育在日本教育中非常有特点。日本幼儿教育强调生存意志,注重对幼儿动手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的培育,兼顾与自然的相处。日本教师对幼儿行为不加干涉,培养幼儿自主生活能力,同时训练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抵抗力。在这种强调“自立”的教育模式下,日本孩子更加具有直面人生困难的底气。
  德国的学前教育提倡 “不可以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孩子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其教育理念认为与大自然接触可以极好地发展了幼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于专注力、自信心、沟通技巧等能力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瑞士幼儿教育则强调开放式的幼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教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尽量给孩子自由。幼儿教师的宗旨是希望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从家庭到学校的过渡,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宗旨下,幼儿教育鼓励孩子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和活动。法国的学前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不是用来控制和约束人的本性,因此,法国非常推崇“尊重教育”,幼儿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和教师根据孩子的想法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增强幼儿表达沟通能力较强,提高幼儿创新性。
  美国幼儿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动员一切力量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倡导自由,强调独立性。美国家长和幼师认为只需要给孩子提供有利条件即可,成长是儿童自我意识的一种自然发展。同时,美国幼儿教育注重多元教育。在幼儿园中,孩子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的碰撞,希望儿童相互理解、互相接纳并且互相尊重。
  发达国家在幼儿教育强调尊重天性、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选择,强调幼儿的独立意志,注重自然与个体的协同,从而达到均衡发展。而这些都恰恰是我国在幼儿教育上所欠缺的。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理念,应对中国幼儿“自然缺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应对“自然缺失”,展开“自然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的“自然缺失”与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的“关注幼儿本能”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冯雪琪提出,中国幼儿园应该鼓励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儿童与大自然交流,对大自然进行思考,从而以幼儿“独立意志”成长。
  “自然教育”作为体验式教育,鼓励孩子近距离去观察大自然,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儿童的四肢协调能力,緩解现代科技带给儿童的感官退化问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天性,培养自立、自理、自强、自信等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展开“自然教育”呢?
  首先,充分利用最优教学资源——大自然。幼儿作为“人心理发展的开始” [1]阶段,应该感受自然的色彩、声响、形态、芳香,使大自然对幼儿产生的感染力,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目的。通过对有心理问题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冯雪琪指出,作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自然也可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幼儿(忧郁症、社交障碍症、孤独症、自闭症)从感知出发,建立或重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的联系,促进孩子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其次,尊重个体差异,重视性格发展。中国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权利,遵循儿童的天性。教育是自然、人和事物三者的协调发展 [5],家长和教师需要努力做到不灌输、不压制、不强迫,用儿童的自主发展取代家长和教师中心位置。
  最后,开展体验式教学,科学适配幼儿多向发展。冯雪琪认为,幼儿无法进行深层体会,所以应当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在生活体验中对其进行教育,发掘儿童的兴趣点,更好地调动儿童积极性,幼儿可以将想法合理的表现出来,有利于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而且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可以为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营造宽松的环境下,让孩子真正的释放自己,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有利于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进行多方位的引导。
  四、结论
  中国幼儿教育应积极探索发展教育本源——自然,从而解决中国幼儿自然知识缺乏、感情冷漠、心理疾病等问题。
  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自然缺失”现象,中国幼儿教育需要从思想上接受“自然教育”方式,结合中国实际,以世界各国早期教育理念为指导,创建中国幼儿教育新思路——自然教育,顺应幼儿“感知体验”的认知规律,以自然多样的教育方式,发掘幼儿天性,培养幼儿独立成长。
  参考文献
  [1]诸葛阳,付戈.学龄前儿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间展示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25-28.
  [2]张松伟.幼儿园儿童本位教育的缺失与矫正[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5):114-118.
  [3]李海滨,中国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OL].搜狐网,2018-06-01 http:///a/233683903_550967.
  [4]王颖蕙.城市幼儿园托班教育调查报告——以泉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07(8):11-14.
  [5]李文化. 基于“导学案”的阳光课堂建构的思考与实践[J]. 华人时刊(校长), 2014(11):54-55.

推荐访问:幼儿教育 浅谈 中国 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