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历史课堂上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27—05
  赵亚夫教授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一线,不能马虎。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赘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违反了这些“原则”。
  一、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的缺失。教研活动时,老师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如何开头、怎样结尾、设计什么样的探究问题,而几乎无人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干吗非要写教学目标呢?耗时费力做无用功!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不少教师上课没有计划,仅凭经验,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或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谈特谈。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掌握了什么,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学了些什么,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没有教学目标的历史教学,说得严重一点,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目标的虚假。目前仍有不少中学教师认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缺乏具体操作性,只是一个写在教案本上的备查内容而已,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所以他们直接把教学参考书中现成教学目标搬到自己的教案中,没有认真琢磨,没有真正理解目标的内涵,也没有结合本班实际、个人特点加以改造,更没有关注目标有无达成,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目标的模糊。虽然有一些中学历史教师明白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但是因为对教学目标的理论研究不够,操作技术不足,出现了目标表述不准确、目标内容不具体、目标结果不可测等一系列问题,使教学目标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对课堂教学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匮乏,教学观念陈旧,仍用传统的观念指导教学,其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制定技术缺少研究,还有就是教师忽视自身的主导地位。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目标设计,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呢?
  二、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改进策略
  (一)依据什么设计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来总体把握,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的特色,体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学科功能,符合学科教育的逻辑。但是,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轻课标、重教材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不少教师课标意识淡薄,甚至设计教学目标时都不看课标,课标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即使看了课标,也未能把握其精髓。
  【案例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老教材是用六个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现在新课程要求一课时必须完成教学任务,真是难煞老师了!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五四运动”(含导入)用了26分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用了12分钟,“国民革命运动”(含结尾)用了7分钟。
  【分析】显然,这位老师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是因为设计教学目标时就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的课标是怎样要求的呢?“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本节课的重心应当是“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等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五四运动的背景等问题,对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用不大,应当淡化处理。但是,这位老师显然没有认真研读课标,没有跳出旧教材的窠臼,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单单是“五四运动的背景”就用了整整9分钟,而且照搬老教材,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而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变化,明显淡化了这个问题,只提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至于根本原因等,课本只字未提。等第一个问题“五四运动”讲完用了半节多课以后,这位老师才回过神来,但因为教学预案的限制,他除了加快语速、摒弃师生互动以外,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课堂教学目标并不是凭教师的主观设想随意确定的,而是有其基本依据的,其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奥苏贝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在他看来,“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它既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一个人的准备知识影响了他们学什么和如何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教学目标设计,在这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主观臆测;二是笼统泛化。
  【案例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课导入设计: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由歌词相关内容导入新课。此导入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歌词中的时间(1979、1992年)、地点(南海边)、人物(一位老人),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的改革,思考歌中反映当时发生的什么事。本来以为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但在上课时才发现,现在90后的学生居然大都没听过这首歌。结果,我不得不在课堂上多花了一点时间介绍它的背景和歌词的相关内容。既耽误了时间,也影响了导入效果。

推荐访问:刍议 教学目标 历史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