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爱上数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知、思维方式上都有自己年龄所赋予的特点。低年级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开端和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的改变是相当有必要的。如何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爱上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乐趣和有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实际接触,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入学后的一部分内容。如认识100以内的数的学生超过80%,会进行50以内加减法的达到51%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学前教育、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同时造成同一班级学生数学发展水平不均衡,差异较大。当然,教学实践中发现前者的认知结构发展并不完善,知识与能力不是同步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以上这样学情的班级会越来越多。
  案例(一):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1.口算复习:12- 6,11- 4,16- 8,25- 4。
  2.新授。
  (1)导入新课。
  师:像25-4这样的减法同学们会口算了,如果把4改成7,25-7,该怎样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板书课题)
  (2)操作探算理。
  师:如果用小棒摆,25怎样摆?(2捆零5根)25-7应该减去几根?(7根)怎样减呢?(拆开1捆,散的有15根,拿走7根,还剩8根)一共还有几捆几根?(1捆8根)也就是18根。
  (3)抽象方法:引导学生说思路。如25-7=18,将25分成10和15,15-7=8,和10合起来等于18。
  (4)练习:37-9,42-6。
  (5)归纳口算方法。
  师:你能根据上面三道题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方法是什么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小结)
  ……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口算复习引出新知。课堂中学生充分运用摆小棒的方法,借助直观操作获得的表象抽象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经过讨论、小组合作、归纳得出一般方法,使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获取新知。但在学情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这节课是在课本上第一次出现的新内容,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口算出结果不会有多少困难。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学情采取了新的策略:(1)导课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写数、组算式、计算,然后把算式分类,揭示新课,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新授过程中,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重点讲评25-7=18,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碰撞”。(3)对操作环节进行简化,将全体学生动手操作的关于“退1作10”改为教师演示,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对难点进行深化,重点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够减时都只是从十位退1作10,而不是退2”。通过上面的教学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师来说,如果继续按照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按部就班的教学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没有挑战性,失去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如果“照顾”有了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那么从一开始就会自然产生学困生。因此,低年级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当好“调度员”,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学生认知、心理、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巧设情境,激趣乐学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应该重视、尊重、保护这种良好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二):复习 “10以内数的认识”
  在复习 “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读、写写,单一、机械的形式肯定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此,我设计了“数字迷宫探路”这样一个小游戏。要求:迷宫有两个入口,三个出口,只要按照1到9的顺序走,从哪个出口出来都对。学生们拿到迷宫图时表现出了兴奋的神情,积极性特别高,都想快点找出线路来。他们先经过观察,有了想法后动手画,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路线,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学生没有发现所有的线路,但是和同学们的讨论也是一种学习,找到了其他没发现的路线。
  反思: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而数学情境的创设恰恰能够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一节课进入练习环节或是复习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明显下降,这时有效的创“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数字迷宫探路”这样一个小游戏,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的目的。学生不仅轻松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顺序,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完成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为情境而情境,学生只有在有趣、有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开始深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能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从而逐步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氛围。
  三、有效提问,激发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在10到15分钟之间。面对一节40分钟的课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实效性,一方面抓住教学的关键点,特别是问题的引导要精准,能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另一方面依靠有效的教学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延长注意力集中时间。
  案例(三):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小明在美术教室做五角星的情境,提出“你能找到哪些是角吗”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将新授部分分为“找角”“做角”“揭示角”三个环节。
  1.“找角”环节。
  (1)你能从图上(教材情境图)找到角吗?(2)那你能在今天上课的这个教室里找到角吗?(3)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么多的角,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图形,你们能在上面找到角吗?要求:图形上没有角,就在图形上写个0;有角,就打个钩,再数数有几个角,写在上面。
  2.“做角”环节。
  师:我们能在生活中找到角,还能在图形上找到角,那你能用一些材料动手制作角吗?(共六种材料,要求:每个小组用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扯一扯的方法来制作,并记录角的个数)
  3.“揭示角”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还制作了这么多的角,角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
  反思: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对主、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应该肯定教师将本节课的新授分为“找角”“做角”“揭示角”三个环节在设计上没有问题,但是纵观整个课堂,教师在关键处的提问缺乏对学生认知情况的认识。(1)教师用了近7分钟的时间找情境图上的角。其实学生这时找的角是生活中的角,而且学前儿童也具备了这样的认知基础,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可以直接提出“找一找教室里哪些地方有角”。另外,对教师提供的图形素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角,不是找角的个数,这对教学内容没有帮助,直接辨认哪些是角就可以了。这样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两个层面巩固、深化了生活中的角。(2)学生在不知道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情况下去制作角,我们看到的是无序与盲从。因此,教师应该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到从生活角到数学角这样一个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老师将同学们找到的角都描摹下来,在老师描摹的时候,你们边看边思考:角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知抽象出角,既能使学生在制作角时有了导向,又为后面揭示角的本质埋下了伏笔。
  总之,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轻松自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爱上数学。
  (责编 蓝 天)

推荐访问:高效 课堂 爱上 数学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