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浦江学院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jzl/wjzl201833/wjzl20183339-1-l.jpg
  摘    要: 新时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为教育改革的深化明确了新目标。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核心,浦江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院校,要着眼于工科学生的特点,贯彻通识美育教育理念,提高适应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 美育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现当代艺术品赏析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美育的核心。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中央美院8位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了“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国家对于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2002年制定了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提出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体艺厅〔2006〕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示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2015〕71号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目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浦江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院校。工科学生大多逻辑思维缜密,做事严谨,善于研究发现问题,实践动手能力强。同时大多缺乏形象思维、不善于表达,缺乏感性认识,文艺素养不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培养有着本质的差异,这就要求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师面对工科学生的教学设计,要摆脱常规思维模式,把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应用到艺术普及教育中。
  本文将结合本校工科学生特点,从“现当代艺术品赏析”课程在浦江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创新方向研究入手,探讨课程在浦江学院美育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形式及方法等。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1.内容的选择
  20世纪是工业化、现代化集大成的时代,这一阶段的艺术作品最贴近生活、最具有观念与反思,是对现实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映射。所以这一阶段的艺术作品对于理性的、逻辑思维性较强的理科生来说是最容易理解和接收的。在激发起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后,可以更好地衔接,对有深度的艺术史论有“抛砖引玉”之效。
  浦江学院公共选修课的一般要求是1学分—2学分,在16学时—32学时的课程中,细化讲解整段艺术史与标志性作品是不容易做到的。选取现当代艺术作为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公选课,首先可以很好地抓住“人人都可以做艺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个现当代艺术的核心思想。
  2.内容的要求
  “现当代艺术品赏析”课程内容要从通识美育教育课程的根本出发,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生活智慧,提高审美、提升思维多元化维度。从普及艺术知识、艺术理念入手提升学生兴趣。教师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落实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要准确定位课程的教育功能,抓住艺术品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分析讲解现当代艺术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社会价值。比如“野兽派”对于室内软装的影响、“立体主义”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波普艺术”对现代电影的影响,“抽象主义”对于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等,更直观地让工科学生感觉到艺术无处不在和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
  1.形式的选择
  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在其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由此可见感性与精神力量的和谐是构建完整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现今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中需要填补的重要部分。
  传统艺术赏析课程形式是单纯的理论讲授、艺术类作品资料展示、条理化知识点体系梳理。而今已经很难激起大多“90后”、“00后”学生的兴趣,单纯信息灌输的教育形式是当今教育理念不认同的。
  现当代艺术品赏析课程应始终抓住工科学生爱思考、动手能力强等特点,把课程教学形式分化为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和艺术实践三部分。
  2.形式的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艺术作品的展示应不局限于展示艺术品的构图、颜色、技法等固定知识点。要结合讲解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轶事,描绘好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更为全面地剖析艺术作品的诞生、发掘、何成名等。可以加入艺术家、艺术作品相关的影像资料,展现作品衍生的音乐、文学、电影、消费品等,加深课程的体验感受,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
  “现当代艺术品赏析”课程不是鉴赏而是赏析。要求学生在欣赏艺术品时学会分析和思考。在课堂讨论环节设计并提出话题。在讨论中与老师讨论艺术品见解,互相交流不同的看法。大多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具有思辨意识,弱项是不善于感性体验的描述。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首先是对学生感性体验描述的锻炼,让学生更快参与艺术体验,产生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
  实践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课程设计实践课两节,进行艺术品制作并撰写作品说明。
  如下图制作主题1《爆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对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创作自己的作品。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参与感与互动感,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形象思维,增强课程信心和对艺术的亲和感。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精神离不开启发式教学,课程设置《爆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我的自画像》等主题操作环节。操作前教师与学生就作品创意、呈现方式等进行讨论。教师要多鼓励、发掘亮点并给予肯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比如“爆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原有作品上做一些大的改动,但形式和含义上要尊重原作。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要他们把专业上做试验的动手能力和做艺术品的动手能力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与启发,比如怎样的人物排列更有节奏感?打印和拼贴的形式会不会更适合?为什么选用这个色调表达这个主题等。在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压力自然缓解和消除了,当学生经过思考与实操最后呈现出一幅作品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2.直观式教学
  现当代艺术品赏析课会将往届学生作业用于直观教学,讲解作品的构思、创意、呈现方式、使用材料等。当学生看到曾经学长学姐也是可以分析艺术品和制作艺术品的,就会使学生平等地感受和体验到自己也可以有能力制作,从学长学姐作品的案例中学习创作方法,以此打开眼界、发散思维和增强自信。这种实物直观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心里不熟悉、不确定的抽象概念真正落实到作品中。
  四、课程教育评价的创新
  传统模式单向知识灌输,以考核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对于公共艺术课程来说过于教條。“现当代艺术品赏析”重在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采用考查的方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考查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60%,考查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考勤成绩20%+平时作业80%(一次动手实践作业+一次作品分析)。考查成绩为课堂动手实践作业。
  艺术实践对于工科学生来说难能可贵。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不能套用专业课程,而应更积极地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部分学生作品的想法和创意在构思与草图阶段表现得十分优秀,却因专业水平局限,在完成度上有一些遗憾与瑕疵。对于这种情况,应持以鼓励,不能一概,应更重视创意思考,加大创意分数所占比例。
  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更好更新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多元化促进沟通交流,搭建更好的课程架构。浦江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需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加强师资培养,重视艺术教育实践与引导。这对于浦江学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2-108.
  [2]蒋志勇.浅析艺术教育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8(10).
  [3]金银.公共艺术教育的新形式——艺术设计通识教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4]赵贵清.图形创意课程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构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

推荐访问:教育课程 改革 创新 艺术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