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社会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现代教育中,社会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而初中社会学科教育又是社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广大初中教师深入探讨的课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迫切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社会学科的知识虽然是固定的,但社会学科的教学方式是灵活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在教学当中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力,使教学变得简单高效。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社会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社会学科;问题;对策
  前言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中社会学科知识是新世纪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初中社会学科教育处在学生社会学科知识体系的奠基阶段,对学生进入更高级学府后的社会学科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社会学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当前的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气氛枯燥等问题仍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初中社会学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一、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新课改实行以后,要求中学社会学科课程的教学不仅注重效率的提高,也要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首先应当使中学社会学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社会学科老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目标,认为学生的社会学科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导致学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社会学科现象和社会学科事件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新课改下社会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模式僵化
  教师的教学设计难免会带有主观因素,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甚至有时候教师的主观意愿太强烈会伤害学生的自由发挥。许多学生往往课上明白、课下糊涂,根本问题在于上课的时候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而教师又只是一味地讲解,并不与学生产生深入的互动,因此无法在出现问题时对症下药。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转变,将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课堂气氛枯燥
  根据心理学知识及教学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初中生表现出与其他阶段不同的个性特点。初中生一般正处于叛逆期,对长篇大论的理论以及重复性的学习过程容易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鲜活泼的东西。当前的传统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以死记硬背为主,课堂气氛枯燥导致学生对社会学科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四)学生差异较大
  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先天的差异,再加上,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下的基础不同,在社会学科教学中会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社会学科成绩非常优异,在学习的天赋上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同时对社会学科非常感兴趣;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中等,成绩在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之间,或者在某个区间内波动比较大,社会学科学习兴趣较高但可能天赋不高;还有些学生则是所有学生当中学习能力最弱的,学习成绩也最差,通常社会学科基础非常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五)技術水平不高
  进入信息时代,教学手段的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快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并不意味着其教学技术水平就一定高。有很多教龄比较长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也较深,难以接受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还有部分初中教师习惯从网上下载课件,却从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生搬硬套的课件实际上对社会学科教学的帮助十分微弱。
  二、解决新课改下初中社会学科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学社会学科老师今后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不能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当做教学目标,而是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并能够深入分析社会学科事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也有利于中学社会学科目标的实现。
  人类社会自形成以来,一直在飞速地向前发展,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社会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会缺少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从来不会缺少璀璨夺目的知识结晶。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思想的解放或革新、融合或动荡,都必将带来文化领域的大爆发,留给后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激情与豪迈,和《清明上河图》的精致而宏伟。
  中学社会学科内容丰富多样,与语文、数学、古典音乐、美术和书法等各个学科都有交叉,因此今后教师应当认识到社会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在教学中善于与其他学科交织,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强化合作学习,增进交流互助
  合作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自主性、互助性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初中生在社会学科学习中的自主性,同时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实现扬长补短。通过合作学习模式,能力强者可以变得更强,还能带动能力更弱者,实现共同进步。
  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和理解方式。初中生的人生阅历较少,知识积累不够深厚,看问题也肯定不够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在不断的讨论和辩证中深化每个学生的理解,最终形成小组整体一致的答案。把单调枯燥的知识获取过程分解成一个个交互式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合作学习最关键的目标就在于让学生相互督促,实现共同进步。比如说,历史课上讲到《秦大一统》的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秦始皇修筑长城除了劳民伤财外,真的一点好处也没有吗?通过讨论,每个学生都会暴露出自己的片面理解,也能从别的成员身上学到新的观点。学生应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让别的成员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指出缺点,最后总结得失,这样才能有所进步。通过这种方式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推荐访问:浅谈 对策 学科 新课改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