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而教育信息技术没有时空和主体的限制,是实现教育质量均衡提升、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选择。本文结合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进行了梳理。
  咸安区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战略构想,以促进教育均衡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应用驱动”为核心,以解决好教师“想用、好用、用好”为问题抓手,以“咸安数字学校”为平台创新管理体制,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着力实施“13655”工程,逐步形成了教育信息化“一体双核四驱”的咸安区推进模式。
  1“一体”——咸安数字学校
  咸安数字学校是咸安区教育局为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创新管理体制而建立和管理的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基于网络架构”虚实结合的学校。学校实体包含咸安区所有单独建制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由N个中心学校和M(1~3)个教学点组成若干个虚拟教学共同体,其目的是聚合优秀资源,通过网络同步互动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实用、有效的教学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
  该学校于2014年4月试运行,2014年9月正式运行。全区目前共有教学共同体12组,覆盖12所中心学校和31个教学点。其中同步课堂共同体9组,已开通2组,在建7组;专递课堂共同体4组,已开通1组,在建3组。惠及区内634名教学点学生和49位农村教师。依据《咸安数字学校建设方案》,咸安数字学校主要采用“实体课堂教学”、“同步课堂教学”、“专递课堂教学”和“教学点数字资源教学”等教学形式实现优质学校的优秀师资对农村薄弱学校授课,重点针对教学点不具备师资条件的课程,如英语、音乐、美术等,实现这些课程在教学点的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稳定的开设。
  为保证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咸安区颁布了《咸安数字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实行局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设校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技术保障部等4个部门,具体管理数字学校的相关事务。由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任数字学校校长,基教、教研、人事、装备、计财等相关处室责任人担任部门负责人,从而做到了区内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大大提高了数字学校的运行效率。
  2“双核”——“协同”与“创新”
  咸安数字学校在组建与管理过程中,以“政府主导、高校合作、市场运作、学校参与”的协同机制和“体制机制、应用创新”的创新机制两个核心为突破点,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聚合、共享优质资源,基本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
  2.1以“协同”为核心,实现多方共同推进
  在咸安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咸安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统筹规划,通过与“信息化与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咸宁学院等多所高校教育联盟的智力支持,并引入多家企业参与,提供设备、技术与网络支持,做好了县域推进的顶层设计和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
  2.2以“创新”为导向,实现教学应用变革
  (1)创设了咸安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委员会为咸安数字学校建设的方案制订、建设要求、应用推进等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咸安区推进工作优质高效。
  (2)制定《咸安区数字学校章程》,明确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咸安区数字学校的常态化运行。
  (3)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多媒体课堂”及“基于数字资源”4种教学方式,通过组建12组教学共同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城区优质资源推送到农村薄弱学校,解决了农村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的问题。
  3“四驱”之多层次教师全员培训
  为驱动区内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素养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通过网络培训、现场培训、应用交流等方式,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团队,从2014年7月开始,3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乡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以各个学校为单位的“校本实训”等4个层次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针对各学科教师的硬件环境应用能力、平台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掌握率达100%。
  4“四驱”之骨干学科建设
  为驱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选取语文、数学、英语、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和中学生物6门优质课程为骨干学科,组建覆盖咸安区中小学的优质本地化数字教学资源库。
  通过分设华师专家组骨干研究团队、区级教研员骨干教研团队和乡镇学校教研团队,开展不同类别的备课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以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引进、整合相结合的方式二次开发外部资源;利用先进资源开发方法,通过教学竞赛、资源设计大赛等形式建设10种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资源。如马桥小学的赵玉凡老师在研讨课竞赛中展现了一节优秀的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目前,咸安区教师已在国家平台晒课达462节,在各类平台上传资源、教学案例5 600余篇。
  5“四驱”之数字教师打造
  为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革,咸安区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以打造50名TPACK骨干教师为抓手,以点带面,带动全区一线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助推学校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2014年9月份开始,通过遴选,全区共初选培养对象为50人,由区教研员牵头,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组定期到咸安来与中小学学科教师一起开展活动,采取集中培训、案例研讨与探究、现场教学观摩、反思总结、课例设计等形式,精心打磨在全区范围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教师骨干团队,按学科组织骨干教师、教研员、高校学科教学论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人员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团队,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最终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信息化执教能力。
  6“四驱”之学生行为观测
  坚持内容多元化、过程动态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订详细的观测方案和跟踪观测指标体系,观测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与信息素养等四个维度的变化。
  依据不同类别的学校,以班为单位在全区抽取500名学生,以学生电子学习档案袋为观察工具,以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为主要观察手段,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式的优化转变,以图表形式展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分析情况,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驱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咸安教育已显现出五大显著的变化。
  (1)充满兴趣的活力校园。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四角的天空,而是能满足学生兴趣、畅游知识世界的快乐场,学生更愿意呆在学校和课堂里。
  (2)轻松便捷的教学常规。信息技术手段让教师从笔墨农耕的传统教学常规中解放出来,便捷的资源获取、即兴的课件生成、电子作业、网络辅导等手段让教师告别了“备得苦、讲得累、教好难”的传统教学生态。
  (3)效率更高的课堂生态。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应用,当前全区中小学校已大量呈现“重引导、多直观,大容量、高效率,勤互动、有活力”充满生机的课堂生态。
  (4)优质共享的资源覆盖。网络架构下的资源共享穿越时空限制,名师面授、教师跨校研修不再是空中楼阁。师生和谐互动、教师共同成长、校际优质共享成为了我区教育良性发展的有力推手。
  (5)均衡提质的社会认同。通过一系列措施跟进和努力,咸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均位列全市前列,农村学生数逐年回升,城区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对教育满意度越来越高,城乡差距不再是困扰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义务教育 高位 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