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体验性课堂活动,解决隐性知识


  摘要:本文就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体验性活动的理论依据、概念的界定、体验活动的心理流程、方法策略及原则进行了探讨,探讨互动体验、情景体验、想象体验、实践体验、反思体验等各种方法所引起的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内化教学成果,解决隐性知识,从而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体验活动;隐性知识;内化;互动;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知识来源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表达知识,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来获得。隐性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的表达,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它不是通过理性进行反思,而是在感受中进行反思,也称为只能意会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多,甚至是不可计数的。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的,他在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大量存在,十分重要,这些仅靠传统的读、背、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经历才会有心灵的碰撞。可是,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创造性与人性的至臻至善:它的学习观强调为掌握书本知识而学习,强调记诵与技能化训练,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教学观强调服从与循规蹈矩,从而忽视了个体的特性与价值;评价观强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肯定应试中的胜利者,当然也就忽视了多数失败者,教学也沦落为只为解决显性知识而教学。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当然也就使这门学科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更难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下面是对我校初二、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的一项调查统计资料:
  不完全的结论:政治课缺乏给予学生的足够的思考体验和活动空间,缺乏让学生遭遇感动的瞬间,缺乏直击学生心灵的体验过程,难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这让学生对政治课不满意、不满足,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成果的内化仍有待于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体验性活动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通俗地说,体验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它是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性活动,组织学生反思,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念,形成自己的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技能的掌握,通过学生情感、态度、观念在活动中的变化来促成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理论依据
  1.历史的继承。关于体验性活动对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思想的萌芽,经过了卢梭、杜威以及当代的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体验活动的思想理论经历了不同的时代逐渐完善起来。在我国,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验”和陈鹤琴先生的“活动教育”实验,这些都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追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将活动课程纳入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计划,体验性活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我国对教育进行全面反思,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将体验性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开展对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解决隐性知识问题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2.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全国少工委赵勇书记认为: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山西省实验中学张卓玉校长认为: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亿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的认识活动。
  3.思想政治课学科课程的要求。据调查统计,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特别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组织的,教学的成果是以掌握书本知识多少为评价标准的,关注的中心是学生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的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课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观念技能和态度的升华,如果只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这是舍本求末,违背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初衷。目前,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新课程标准把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象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的案例分析在感受体念中习得。要求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活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也就是体念性活动。对学生来说,通过课堂体念活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及人我互动中去领悟事件中隐含的规律、道理、策略、情感、观念,并且在领悟中不断与已有的知识比对,以达到知识、情感、观念的深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4.开展体验性活动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开展体验性活动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活动教学思想中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使学生感受问题情境,而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使学生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性活动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学会某种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更在于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它符合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体验活动操作的心理流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活动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2)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可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体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历的第一阶段,还应当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正因为经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因此,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巩固经验中的合理之处,同时,新的情境又会促进经验思维的灵活性;(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目标。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体验性活动重自主反思、重内心反省。它的过程包括:“感知—内省—外显”三个基本环节,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推荐访问:隐性 课堂 体验 解决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