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高潮的三重境界


  摘 要: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起承转合环环紧扣的环节,这个“转”,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潮。课堂高潮就是一节课教学各环节中最动人、最精彩、最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的片段,是师生双方积极活动达到的最佳状态。语文课堂上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也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课堂高潮;伪高潮;三重境界
  一、对课堂高潮的期盼
  一般来说,叙事性的文本尤其是小说、剧本都设有高潮,如《祝福》以祥林嫂捐了门槛后仍不能参与祭祀为高潮;《项链》以玛蒂尔德舞会后发现丢失项链为第一高潮;教材所选的《窦娥冤》第三折就是全剧的高潮,而这一部分的高潮就是窦娥两桩誓愿的应验;《雷雨》全剧的高潮是第四幕,课本节选的是作为“发展”的第二幕,就在这第二幕中,也有一个小高潮,就是周朴园认出侍萍的这一环节。
  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高潮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是揭示矛盾冲突,凸显人物思想性格的最集中、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有人说,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潮,这种说法有些过分,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同理,语文课如果有高潮,则能使学生进入异常兴奋的状态,并在这种兴奋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曾有幸观摩了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示范课,简案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秉持童心,永葆童真。
  (二)讨论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解答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整节课自然生成,为学生讲解祝徽因寿和悼国达之死等内容。
  (三)思考探究
  什么是细节描写?对逮跳蚤的细节加以反复体味,然后让学生想象并动笔描写金岳霖和孩子们比赛比输后的情形。
  (四)小结明确
  金岳霖之趣——外貌有趣、语言有趣、动作有趣。
  金岳霖的其他特征——为人天真、热爱生活。
  (五)结束课文
  拓展知识——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如邓稼先、李光亚。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第三个环节就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李老师水到渠成地实施了读写能力的转换,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节描写训练,同时将这节课的重点落到了实处,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当时跃跃欲试的快乐心情。
  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是太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静静的流水在不断行进着。这个“静”,很可能使人困倦,也就是说,学生在每堂课中总有注意力并不集中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水中投一块石子,能突破平淡,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这时候,学生接受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效率必将提高。
  二、课堂高潮的三重境界
  既然课堂教学中的“高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做一个深入地分析。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有逐层提高的三重境界。
  (一)第一重境界: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化“静”为“动”,使学生渐进亢奋状态。如上文所例举的李仁甫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的案例。
  写好作文,尤其是写人的作文,前提是仔细观察。一位语文教师讲解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讲完侧面描写后,发现学生注意力渐渐不集中了,就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说是为了大家能有效地进行正面描写,特地请来了一个模特儿。于是教师走出教室,然后一本正经地迈着“猫步”走了进来:“今天我免费当模特儿。”学生笑成了一团,然后仔细观察起教师的外貌、动作,迅速动起笔来。
  所谓掀起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地铺垫、巧妙地点拨、恰当地引导之下,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倍增的热烈精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教学高潮具有情感性、凝聚力、愉悦感。课堂教学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量,有了波澜。它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倍为关注、着力设计的内容。
  (二)第二重境界:紧扣教学内容
  就“紧扣教学内容”而言,阅读教学高潮必须关联到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而写作教学高潮的设置必须关联到“写什么”与“怎么写”,就如上文所说的那次有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写作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这种结合,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工具”就如金字塔的塔基,“人文”就如金字塔的塔尖。建筑金字塔,必须从塔基开始。所以说,我们必须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切忌过度“人文”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与政治课。所以,就课堂高潮而言,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文”,就如上文所举的有关《金岳霖先生》的案例。
  (三)第三重境界:紧扣“文”的教学目标
  第三重境界是紧扣“文”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文”之所得为最高境界。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不是同一概念。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宏观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教师自己制订的微观目标。前者对后者有指导、制约的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颇能体现“语文味”,但它无法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因为它是隐性的、“动态”的、渐进的,其是否“达成”也无法量化。所以,我们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主要考虑“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即“文”“道”双方,而“过程与方法”则渗透在其中。且看董旭午老师的《亡人逸事》的教学环节。
  1.导入
  2.初读
  (1)要求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加上一个两字小标题。
  (2)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每部分“亡妻”的逸事。
  3.细读

推荐访问:课堂 高潮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