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主持《人民日报》和《前线》的日子


  邓拓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作家,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新闻工作者,他一生写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也经受过许多的打击。在他辉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中,他的精神和品格被许多新闻工作者所敬仰。
  
  新中国刚成立时,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拓受命主持《人民日报》,任总编辑。同时,继续兼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这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人民日报》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它必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反映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反映各条战线上伟大的群众斗争,指导恢复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为了办好《人民日报》,邓拓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
  邓拓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他首先抓了办报的方针问题。他认为:“要办好报纸,必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鼓励报社工作人员到第一线去,到全国各地担任记者,同时又从各省市选拔一批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特约通讯员。随着各地通讯网的建立,《人民日报》通讯员由原来200多人增加到1万人以上,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的读者来信也使报纸更好地传达了人民群众的声音。
  
  邓拓住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社宿舍后院的夹道里,3间平房几乎见不到阳光。后来,报社腾出了房子,几次请他搬家,他还是不搬,说:“叫别的同志住吧,这比当年在农村打游击好多了。我经常上夜班,没有阳光也不要紧!”一次,他的老领导、老战友聂荣臻来看他,见他住得如此简陋,关切地说:“你怎么住这样的房子呀?”邓拓说:“这里安静,我做夜班,对睡觉有好处。”
  就在这样一个没有阳光的屋子里,邓拓日日夜夜撰写文章,修改稿件,签发每天报纸的大样。有时累病了,每天送来的报纸清样和稿件,几乎盖满了他的床被。爱人丁一岚见他这样瘦弱,还在忘我工作,心疼地说:“老邓呀,你要休息呀!老这样干,怎么得了?”邓拓说:“我是任务在身嘛!”
  那时,人民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包括工厂的工人在内,只有366人,其中编辑部连同图书资料人员在内只有112人。人少工作多,困难确实很大,但在邓拓的带动下,大家意气风发,都有一股拼命的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报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国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报纸发行量从1949年底的9万份发展到1953年的55万份。
  旧中国的改造、新中国的建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教育文化的改革建设,每项任务都十分繁重,都需要报纸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尽快和群众见面,并动员千百万群众自觉地参与。因此,邓拓特别重视《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的写作。《人民日报》的评论工作比较薄弱,1949年发表的社论每月平均不到8篇。邓拓把评论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不仅自己动手,而且提倡编辑部大家动手写社论,由他帮助修改。从此,报上的社论多起来了,1952年社论发表了208篇,其中邓拓自己写了19篇。
  在人民日报社期间,邓拓撰写了许多重要社论,如《朝鲜战争的一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几个问题》、《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继承鲁迅革命爱国主义的精神遗产》、《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许美国干涉》、《中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斗争》,等等。这些社论,准确有力地宣传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评论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阐明了我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和方针,对推动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反对侵略战争和保卫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邓拓才思敏捷,战争年代游击办报的环境锻炼了他,社论写作常常倚马可待。有些社论时效性很强,例如朝鲜停战谈判期间,有时候晚上八九点钟才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的通知,需要赶写社论配合第二天发表的重要新闻。遇到这种情况,邓拓就亲自动手。这时候,他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年代,拿起稿纸坐到校对科去,他写一页,发排一页,校对一页。清样出来,他仔细看过以后,马上送总理审阅。那些年,他亲自撰写的社论约有60多篇,其中关于朝鲜战争的社论就有16篇之多。
  
  修改刘少奇指示宣传部起草的“反对冒进”社论,受到严厉批评
  
  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月,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首先在农村开展。在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上,毛泽东和中央主管农村工作的同志发生了意见分歧。1953年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要求加快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步伐。此后,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到1955年6月,全国三分之二的农户参加了各类互助合作组织。
  但是,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偏差,合作社发展过多过猛,不同程度地违反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侵犯了中农的利益,引起农村关系紧张。农村工作部采取措施整顿收缩,纠正工作中的强迫命令作风,使矛盾得到缓和。毛泽东不同意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做法。面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这样的新事物,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按照党内民主的原则和党的传统作风,是完全可以通过同志式的商讨、批评来解决的,但是问题却被提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在一片反“右倾”的政治气氛中,农村合作化运动以超常的速度向前推进。
  在农村出现合作化高潮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子也加快了。1956年1月,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首先在北京出现,并迅速扩展到全国。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先后实现了全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宣告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胜利完成。
  面对伟大的胜利,不少党的领导同志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提出要反对急躁冒进,警惕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1956年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做了《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发言,指出不光要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现在有急躁的带头,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6月,刘少奇根据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布置中央宣传部起草一篇题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发表。文章经邓拓修改后,排出清样,送刘少奇、陆定一、胡乔木再次修改,最后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批了3个字:“不看了。”
  从这3个字上,邓拓意识到毛泽东对这篇社论不满意,他特地在定稿上写了“全文明日(20日)见报,改排新五号字”,想以较小的字体发表,以减轻其分量。但是,社论在6月20日发表以后,仍然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这篇社论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指出在反对保守主义之后,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偏向,通篇分析说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社论列举了急躁冒进的种种表现,并指出它产生的原因:“急躁情绪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的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在上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情绪有很多就是上面逼出来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一出来,各个系统都不愿别人说自己右倾保守,都争先恐后地用过高的标准向下布置工作,条条下达,而且都要求得很急,各部门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很快做出成绩来。中央几十个部,每个部一条,层层下达,甚至层层加重,下面就必然受不了。”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 前线 主持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