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1961年高校“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设置得失分析


  摘要:1957—1961年设置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是新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进程的一段插曲。透视“社会主义教育”课开设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要吸取的教训远多于可借鉴的经验。本文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开设背景和经过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设置的得失。
  关键词: 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教育课;特点;得失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5)01-0040-07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 [1]91,新中国成立伊始,高校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从最初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简史”到1953年的“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从1957年起,为适应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高校以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取代了原先的四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直到1961年,才恢复开设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主义教育”课是新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进程的一段插曲,历时4年之久,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梳理其教学经过,分析其教学特点,揭示其成败得失,对于推进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科学化,提高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背景和经过1957年,我国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第一,波匈事件的影响。1956年6月28日,波兰发生工人游行请愿,向政府要求提高待遇和减低税赋,未得到满意答复,进而演变成暴动,政府出动了400辆坦克和10000名士兵方才平息。同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匈牙利也发生了游行请愿并演变为武装动乱,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被否定。这一事件超出了匈牙利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方告平息。波匈事件的爆发与两国未能处理好国内矛盾有关,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仅仅从1956年10月21日到11月9日的20天时间内,中央常委和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十四次扩大会议讨论波匈事件。”[2]575从1956年11月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到1957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不论是高干会议,还是党内指示和重要文章,毛泽东都反复指出波匈事件的严重性。毛泽东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有各种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提出。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党内还有不少人对新形势把握不足,导致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思想作风有所滋长。加上受波匈事件的影响,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动荡。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有30多个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高校学生罢课事件。农村地区也陆续发生农民闹退社风潮。[2]569为了改善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4月,中共中央作了全党整风的部署。但在整风过程中,由于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看得过重,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政治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全国开展了一场“反右”斗争。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3]230“单有一九五六年在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必须还有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4]548要通过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同“右派”划清界限,分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是非问题,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
  第三,青年学生思想改造的提出。基于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党中央意识到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青年学生思想改造的问题。1957年下半年,许多重要报刊文章认为,“这次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急先锋,以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和我们党争夺对知识青年的领导权,企图把知识青年引入歧途。而知识青年则迷失方向,对大是大非问题缺乏识别能力。关键在于他们没有进行彻底的思想改造。”[5]116对此,毛泽东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340他在给周恩来、陈云、陆定一的信中也谈到要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4]398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7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社论,强调在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6]10月21日,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向中央的报告》。1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此报告,提出: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必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课的教学,11月5日,《学习》杂志编辑部编辑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一、二、三编)》出版发行。[7]34第一编是最低限度的阅读文件,内容包括:1956—1957年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节选、人民日报社论、民主人士的文章。如,《这是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郭沫若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发言《驳斥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等。第二编是最高限度阅读文件,内容比第一编广泛,除了第一编没有收录的1956-1957年中共中央指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人民日报社论外,还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53—1955年中共中央的决议,1949年新华社社论等。第三编是第一编的补编,包括1957年11月后中央发表的文件和领导人的文章。[8]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中经典著作的精神,中国青年出版社还约请数十位学术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负责干部编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介绍》和《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供学生参考。[9]除此之外,各高校还结合本地情况分别编写教材。 12月10日,高等教育部正式向高校发出《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要求在全国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原先开的4门政治课一律停开。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无例外地参加学习。[10]31-32学习内容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重点结合本校大鸣大放期间和“反右”派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学习时间为一学年,每周8小时(课内时间不得少于四小时),如感不足,可延长到两学年学完;学习方式除了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辅导外,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和充分的辩论,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各高校成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教研组”,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和具体安排由党委决定。许多高校领导亲自承担“社会主义教育”课的专题讲授。经过积极准备,1957年底,“社会主义教育”课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起来。“社会主义教育”课开设的过程中,不少师生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停开哲学等政治理论课是“莫大的不幸”。因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只学习党的文件,纯粹是时事政策的学习,学习内容互相孤立,没有“科学体系”,不是理论课程。[11] 这些意见最初被当作具有“右派”倾向而受到批判。

推荐访问:年高 得失 课程设置 社会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