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上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沙滩大院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在同一座大楼办公的,还有中央政治研究室(以下简称政研室)。因它不像中宣部那样是中央的一个职能部门,要领导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门和宣传工作;也不像红旗杂志社那样,每半月要出版一期党刊,所以在社会上鲜为人知。政研室是中央的一块理论阵地,是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平级的直属中央领导的一个单位。为不使这个机构的历史湮没无闻,这里仅就笔者所知,作些介绍。
  
  1955年重建的政研室,实际上是直接为毛泽东服务的—个秀才班子
  
  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就在延安成立了政治研究室。彭亚新在《田家英小传》中说:“1941年夏。为了克服党内严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室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根据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的各种报刊,研究国民党和日伪的情况,供中央参考和对外宣传使用。田家英先在经济组研究过一段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即工业合作社运动),以后又到政治组从事大后方文化教育情况的研究。”“在政治组里,田家英认识了董边。”田家英的夫人董边在《忆家英》一文中说:“1941年夏,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从马列学院调了一批干部到政研室工作,其中就有家英和我。”
  陈伯达临终前曾对其子陈晓农说:“1941年以后,由我负责。成立了中央政治研究室,邓力群、张仲实、周太和、田家英都是我从马列学院挑去的,马洪是我漏下的。当时我是研究室主任兼政治问题组组长,邓力群是经济问题组组长,张仲实是国际问题组组长。”“七大以后,政治研究室改由洛甫(张闻天)负责。”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柴沫、史敬棠,也曾在延安的政研室工作过。
  1955年,中央重建政治研究室。地址在北京市万寿路13号,即现在的万寿路西街7号院,中组部万寿庄宾馆。政研室实际上是直接为毛泽东服务的一个秀才班子。主任是陈伯达。他的办公室和毛泽东的办公室并列着。但是毛泽东没有来过。副主任是胡绳和田家英,日常工作由胡绳主持,汪浩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人员来自马列学院(即后来的中央党校)的有:一部的张凛、刘义立、王仲清、李学昆、丁伟志;二部的高禹、汪浩、朱泽、杜甫功、马仲扬。除这10个人以外,还有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宣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人。
  政研室设有哲学组(组长关锋)、经济组(组长陈真)、历史组(组长黎澍),此外还有个三人的党建组。
  
  《红旗》杂志创刊后,政研室不断为《红旗》输送编辑人才,为《红旗》撰稿,宣传中央精神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由中央主办一个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杂志,定名为《红旗》,每半月出版一次。”《红旗》杂志首任总编辑是陈伯达,副总编辑是胡绳和邓力群。《红旗》杂志创刊后,政研室从万寿路迁到沙滩大院,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在同一座楼办公。政研室的大部分人分到《红旗》各编辑组。政研室保留三个组:原哲学组改名为思想界动态组,逻辑组由胡绳分管,历史组由田家英分管。
  当时中央文教领导小组每星期五召开一次座谈会,主持会议的有胡乔木、陈伯达、康生,参加座谈会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和教授,名单报送胡绳和田家英批准。在这样的会上,人们可以对学术理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思想比较活跃,有人称之为“神仙会”,以至有的与会者多年后都还怀念它。可惜好景不长,当“左”风日盛时,人们就不敢讲真话了。
  胡绳在《红旗》上开辟了《思想文化评论》专栏,作者署名“施东向”,即思想界动向之意,许多文章是由胡绳指导一些青年人写作并经他定稿后刊出的。因经常出现,质量较高,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后来,“施东向”变成以胡绳为首的所有作者的共同笔名。其成员大都是政研室的,有王忍之、丁伟志、李洪林、马仲扬、郑惠等。
  1958年秋季创刊的《思想界动态》,是根据中央要求编辑的内刊,是向中央委员以上领导同志(或经特别批准的人)反映各界思想情况的党内刊物(半月刊),发行范围虽然不大,但因层次很高,故受到中央和省、市、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思想界动态组是1958年8月成立的,首任组长是关锋。这年底,关锋调任红旗杂志社编委,由马仲扬接任思想界动态组组长。这个组是政研室内最大的一个组,有二十余人。核心成员有马仲扬、李洪林、史敬棠、丁伟志。编辑工作主要由李洪林负责。
  
  政研室历史组的一些成员,在田家英的直接领导下为毛泽东著作搞注释
  
  1961年春夏,经田家英推荐,柴沫调到政研室任秘书长。政研室的机构再次进行调整,把思想界动态组、逻辑组撤销,调整为工业组、农业组、编辑组。
  在中苏两党论战中,胡绳布置政研室的人分头查阅《列宁全集》,凡是列宁批判修正主义的资料,均用卡片摘录。胡绳对马仲扬说:这是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备用的资料,以便同苏共中央代表团面对面地争论,要下力气编好,要有针对性,时间较急,务必抓紧。在柴沫主持下,他们紧张地忙了几十个日日夜夜,终于在代表团赴苏联之前赶了出来。胡绳很满意,并很快得到了毛泽东批示。全文在《红旗》1963年第7期至第11期发表,并出增刊发行。中宣部的内刊《宣教动态》也全文刊出。不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列宁反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斗争》,署名“郑言实”编,“郑言实”即政研室的谐音。
  政研室历史组成员有缪楚黄、陈铭康、王仲清、刘立凯等,还从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借调了冯蕙等人帮助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田家英直接领导下为毛泽东著作搞注释。
  据曾长期在田家英领导下工作的逢先知回忆:“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并着手进行编辑工作。原定于1949年内出版,后经多次校阅,直到1951年10月才开始出第一卷。这项工作是在毛泽东直接主持下进行的。田家英同陈伯达、胡乔木(胡对第一卷至第三卷主要是负责语法、修辞、用字和标点方面的工作,至第四卷才全面负责。陈未参加第四卷的工作)是参加编辑工作的主要成员。”“从毛选第一卷到第四卷,田家英自始至终参加编辑工作全过程。注释的工作主要由他负责。”
  逄先知还说:“《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出齐以后,田家英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从1962年8月起,开始对注释进行全面校订。”“这项工作是在田家英主持并直接参加下,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的几位同志共同进行的。”“1964年全国都在学毛泽东著作。田家英觉得,毛选的分量太大,不适合一般干部和青年学习。他向中央建议,编辑《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和乙种本,分别供一般干部和青年学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建议得到中央和毛泽东的同意。田家英是主要的编者,选目都是经中央和毛泽东批准同意的。在这两种选本里,第一次公开发表《反对本本

推荐访问:研究室 上篇 我所知道 中央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