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战略构想论略


  摘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逐步形成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伟大战略构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全民族抗战爆发至解放区战场对日局部反攻前,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使中国成为工业国家;在对日全面反攻阶段,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伟大战略构想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国;工业国;战略构想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4)02—0008一0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逐步形成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伟大战略构想。毛泽东这一伟大战略构想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了重要、长远的指导作用,探讨这一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拟对毛泽东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略陈一孔之见,以期有利于深化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研究,更好地认识毛泽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一、“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战略构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华民族面临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实质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从1840年开始,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都侵略了中国,20世纪初中国已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辛亥革命后,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不聊生。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内战,中国人民陷入饥饿,战乱的深渊。
  这一切,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毛泽东也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早在1935年底,毛泽东即曾满怀信心地宣告: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世界大势的转变,毛泽东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思想逐步丰富和升华。1949年3月5日,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前毛泽东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探求结晶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伟大战略构想。
  二、“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战略构想的形成
  (一)萌芽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战略构想的萌芽阶段。
  1934年1月24日—25日,毛泽东向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报告。在总结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他阐述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若干原则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1936年7月15日,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谈论外交问题时,毛泽东表达了对基础工业的重视,他说:外国借款和投资只能用于发展中国的基本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基础工业”。
  在此阶段,毛泽东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但没有对此展开论述。毛泽东初步表现出对基础工业的重视。不过,由于根据地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根据地的工业生产主要是手工业生产,根据地一直面临严酷的战争形势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毛泽东似乎并没有对中国的工业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也没有对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初步形成
  全民族抗战爆发至解放区战场对日发起局部反攻前,为毛泽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战略构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1937年10月,毛泽东撰写《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纲》,提出要“扩大与建立国防工业”。他指出,国民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国防工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央政府应该设立国防工业部,对国防工业进行统一计划与指导;各省和特区也应该创办小规模的国防工业;可以通过募集国防公债的方式来发展国防工业;“国防工业应设置在安全地带”。1938年10月12日—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应在内地有计划地重新建立国防工业,“从小规模的急需的部门开始,逐渐发展改进”。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针对有些同志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的情况,他说:发展经济是正确的,但不能无根据地冒险发展,要考虑现实的具体条件,不应该“空嚷发展”。1943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文教大会上,指出“要把中国变成工业国家”,在工业基础上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
  在此阶段,由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毛泽东开始特别关注国防工业,他认识到国防工业的重要性,提出要“扩大与建立国防工业”,并就如何建立、扩大国防工业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思考;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毛泽东在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依据现实条件目前根据地不宜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要稳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发展计划,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使中国成为工业国家,指出应以工业为基础,在工业基础上开展建设。

推荐访问:农业国 工业国 构想 稳步 转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