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后形成的新格局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作为教学内容直接加入当前的课程体系,此种方式操作简单,但容易流于形式;当然也可以作为主题,在不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框架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编排教材,此种方式虽操作复杂,但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融入;思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传统思路——以新内容方式加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回顾其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主线[1]。1998年4 月28 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要求从 1998 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科学社会主义论”的课程内容和“中国革命史”中关于1956 年以后的课程内容融合到这一课程中统一进行讲授。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模式——以新内容的方式加入,并且单设一门课程。包括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也是采取此种方式,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增加,单设课程的方式变得不可持续,于是整合各理论成果为一门课程,经过不断调整,即如今本科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作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以延续传统,以新内容的方式直接加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或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由于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且包含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也可以直接加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新思路——以主题的方式融入
  就其渊源而言,社会主义最初即是一种 “价值理想”[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实践和制度价值取向和本质规定的主观反映,也是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认知,更是在此基础上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践行。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能简单以新内容的方式加入,而需要以主题的方式融入。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立体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如下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4],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但相应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此过程始终的基本立场关注不够。结果不仅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而且对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呈现片面化、抽象化。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改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仅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更要揭示理论体系背后所秉承的价值追求——解放全人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价值追求形成于马克思的中学时期贯穿其一生,不仅体现在静态的理论成果中,更体现在其理论探索的全过程中。具体而言,改编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走进马克思。展现马克思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生,内容以传记性质的纪录片《寻访马克思》观赏讨论为主,辅以相关资料阅读,通过立体马克思的呈现,主要帮助学生情感上体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格魅力。第二部分,走进马克思主义。呈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及其成果,此部分精选马恩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完整呈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理论的不断成熟的历程,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感受理论背后蕴含的一贯价值追求。第三部分,走进现实社会主义。主要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程,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过程中的得失,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同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中国近现代史
  当前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主要介绍了近现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历史事实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呈现历史事实的方式。当前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叙述方式,虽然便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但是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此选择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而且这种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叙事,学生经过初中、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相当熟悉,如果大学再次重复,必然大大降低对学生的吸引力。换个角度,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历程,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新编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材,不需要做内容上大的取舍,只需要变当前的以时间为主线的编排方式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的编排方式。重点回顾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富强、民主、文明、平等、法制之路,在同一个主题下展示不同群体的探索和方案,在对比中帮助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而且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选择。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新格局 教材 思想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