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摘要】我国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于新世纪大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发展和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其次是来自于信息化和多元化时代知识和思想的多样性对思政课简单的教学内容形成的冲击。再次还来自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优秀人才,然而我国目前农村优秀建设人才極度缺乏的矛盾。因此农林高校思政课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及地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我们都知道决定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他的学历、知识、专业、技能,而在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比如他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律、坚强的意志力、独特的创新力以及团结合作、沟通协调等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良好人格特质的养成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为国家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优秀人才的重任。
  然而,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林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既具有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独特的共性,还具有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精神不高的特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开放的世界,也为我们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理念;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具有家国情怀的、热爱“三农”事业的优秀人才,然而现阶段愿意从事“三农”建设的优秀人才极度匮乏。这些都对农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使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取得实际的效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的“三农”人才,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一、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创新
  (一)教师“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创新
  农林高校的学生与其他高校的生源来源有很大不同,农林高校的学生,尤其是与农相关专业的学生多来源于农村,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当地精神文化氛围的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认知和分析难免肤浅和片面,思政课教学要从哲学的高度,“因材施教”,通过引领学生反思、质疑、批判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的培养和确立,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开放环境下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思想冲击,要求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及专题讲座都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来阐述理论、解释疑惑才能真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树立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奉献的理念
  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另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仅以本科生为例),毕业生就业人数居于前十位的省市分别为陕西(就业人数:976,生源人数:1505)、广东(333,1)、北京(217,13)、山东(153,453)、江苏(152,80)、河南(114,468)、浙江(143,71)、河北(116,375)、上海(97,1)、四川(100,185)。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即使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的农业高校,农业大省(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的生源毕业后也纷纷流向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农林高校的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或者不回农村创就业的比例很高,原因固然很多,但如果优秀的农村学生毕业后不回农村创就业,学农的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农业,那么农村及农业的发展后继无人,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农林高校的思政课理应肩负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进行思想引领的作用,从家乡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引领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敬业意识,自觉地用自己所学承担起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三)引领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郎格郎认为,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每隔十年,人们就面临着一场在物质、精神和道德领域内如此广泛的转变,以至于昨天的解释已经不再符合今天的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持续学习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一个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都具备的复合人才,而且是一个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才。作为对农林高校大学生起到引领人生方向作用的思政课,理应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林高校思政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引领人生方向的起航之课。
  结合多年思政课教学的心得体会以及当今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笔者以为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各涉农专业实际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全国统编的思政课教材仅仅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农林高校学生的特点、涉农专业的客观实际以及时代迅速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比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一课:“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部分内容的创新,可以在讲授理想信念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涉农专业的学生专业和未来就业的实际,介绍一些从事现代农业、做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事例,并结合专业特色,课外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农村专业农场、农业基地等实践场所,让学生实际接触现代设施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休闲型农业等发展现状和遇到的困境,鼓励他们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从事现代农业的理想和信念。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农林 课教学 院校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