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摘 要】“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失败,孙中山处于一生中最低潮的时期,由于列宁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赞赏,以及苏俄在十月革命后面临国内国外反对势力包围、封锁的严峻局势,使得孙中山成为苏俄寻找中的盟友。由此,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扩充了军队,实现了国共合作,对国民党自身以及与共产党的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孙中山;共产国际;合作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驱。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为了人民的自由幸福,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他毕生坚持“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四十余年的政治斗争,尤其在他晚年的时候,能够联俄联共,通过与共产国际的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以及对国共两党本身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苏俄、共产国际选择与孙中山合作的原因
  1917年11月,俄国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挣脱帝国主义的锁链,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震撼了整个世界,成为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在十月革命之后不久,苏俄很快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多国武装联合干涉,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国内,残余反革命势力组成白卫军,与境外武装势力里应外合。苏俄在经济和外交上都遭到了外部严密的封锁,处于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之下。因此,列宁在1920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号召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无产者,同那些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无产阶级的国家的革命群众,同东方各殖民地国家被压迫的群众联合起来,并草拟了著名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提出在保持绝对独立性的前提下,“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①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作出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报告。分析了殖民地国家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提出在这类国家中无产阶级应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它成为共产国际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而作为政策的具体延伸,苏俄、共产国际迫切希望能够与其他国家结成同盟关系,并加速了寻找盟友的历史 进程。
  恰巧,中国在此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列宁的亲自指示之下,共产国际、苏联外交部、在俄华人团体等机构,纷纷派出代表,到中国来物色反帝、反北洋政府的政治、军事势力与苏联合作或结盟;希望能在华找到共产主义者,帮助建立革命政党,成为俄共的兄弟党,并在中国进行革命运动,建立与苏联结盟的新政府。而除了当时掌握北京政权的皖系军阀之外,直系吴佩孚、闽系陈炯明、西南军阀唐继尧、山西军阀阎锡山及孙中山等人,也纷纷进入了苏联当局的视线。共产国际的在华机构,提供了这些对象在政治立场、思想觉悟以及对苏态度上的一个详细分析和总体评价。
  在这些军阀与孙中山之间,苏俄和共产国际更为赞赏孙中山的革命精神,1911年辛亥革命之时,列宁就曾给予高度评价,说辛亥革命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唤醒他们参加政治生活。列宁把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来看待,认为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1912年7月,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同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派一样,带有民粹主义色彩,两者在基本思想和许多理论上都完全一致。列宁对孙中山的政治纲领进行了如下的评论:“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实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劳动者和被剥削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我们接触到的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这样的人民不仅会为自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痛心,不仅会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会同中国历来的压迫者作斗争。”①
  “这里的亚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种精神和气概是这样一个阶级所固有的:这个阶级不是在衰落下去,而是在向上发展;它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它僧恨过去,善于抛弃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东西,决不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硬要保存和恢复过去的东西。”
  “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②
  列宁在其论述中对孙中山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孙中山不论对专制君主制或立宪君制都从未妥协过,是明确标榜共和制的一位战斗的、革命的、真正的民主主义者。
  然而,对于各军阀以及孙中山这些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潜在合作对象,基于军事实力的力量评估上,苏联和共产国际认为,孙中山在军事实力上明显处于弱势。缺少自己嫡系军队的孙中山在斗争中只能通过借力打力、通过联合军阀打军阀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孙中山在列宁眼里有着崇高的革命精神,是一位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但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实力仍然表示怀疑。
  起初,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基于军事实力的考量,在孙中山与各军阀之间,选择了联合吴佩孚、陈炯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局的变化,共产国际、苏俄与吴佩孚、陈炯明结盟的设想却因为一系列未曾预料的事件出现了偏离:1922年6月,陈炯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公开叛变革命,因此,他的名字被共产国际、苏俄从其结盟候选人名单中彻底除去。而在北方实行联合吴佩孚的政策在1921年下半年也遇到了困难。苏俄坚持其在中东铁路的权益,并未经北京政府的同意就将苏联红军开进了外蒙,驻兵库伦,这使双方关系剑拔弩张,难以为继。除此之外,1923年吴佩孚在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之后,使共产国际、苏俄开始认识到吴佩孚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派,而是极端反动的军阀刽子手。

推荐访问:共产国际 略论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