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代适应性受到人们的质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回归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摒弃人们对它的错误解读和歪曲理解,还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038-03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和解读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然而,也是马克思的这句话,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和困惑:在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否已经过时?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否一致?要回答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现代适应性的质疑,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还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本来面目,全面剖析人们对它的错误解读及其原因,回归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著名学者高放曾经说过:“需要改变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我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偏离和僵化理解”。正确认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必须厘清以下几对关系。
  一、阶级与阶层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对阶层分析方法的根本否定,它同西方社会学家的阶层理论是完全对立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误读和曲解。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忽视存在于每个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在過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只是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严重对抗的时期,阶级矛盾自然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必然更加关注社会的阶级问题,但他并没有否认阶层的存在和阶层分析的重要性。
  对社会阶层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首先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在每个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划分为若干个阶层。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阶层划分是以阶级划分为前提的,是建立在阶级划分基础上更为细化和具体的社会分层方式,一个社会的阶层是从属于它特定的阶级的。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认为,不管阶级划分还是阶层划分都是以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占有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的。阶层是依据职业、收入、社会声望、受教育程度等一般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划分的,而阶级是按照其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区分的,因此,阶层似乎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阶级只是一种特殊的阶层。事实上,任何一种阶层划分在真正进行时,只能选取其中一种或几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作为依据,因此,依据每一种标准划分出来的都是特殊的阶层。而在作为划分依据的所有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作为标准而进行社会分层,始终是研究阶级阶层问题的根本;不论视其为阶级还是特殊的阶层,抓住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这一划分标准才是真正抓住了社会分层的核心。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某一社会基本对立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状况,基本对立阶级之间时而缓和时而激烈的对立斗争构成了该社会发展的大致脉络。因此,对一个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的分析,首先要使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其基本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据此就能把握该社会及其阶级结构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所以,阶级分析法在一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分析中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排斥阶层分析的地位和作用。阶层分析作为对某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各个阶层微观层面的分析,它能够对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进行更为细化、更为具体的审视,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揭示和分析社会结构。阶级分析是基础性的分析,阶层分析是具体化的分析,只有把这两种分析方法联系起来,从而在不同层次上和不同程度上把握社会成员的结构状况,才能准确识别其阶级或阶层归属,才能为科学的制定阶级阶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提升阶层分析的地位而否定阶级分析的必要性,或者简单地以阶级分析来取代阶层分析,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误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本身的歪曲理解。
  二、政治与经济
  “阶级”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首先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范畴,不能仅仅把它局限于政治领域进行狭隘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分析。首先,阶级的产生、存在和消亡由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决定。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发展不足,就使得一部分人凭借自身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来掠夺别人的劳动及劳动成果,这便是阶级存在的理由,而这种掠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才会失去它的必要性,阶级也就随之消亡。因此,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使得社会上产生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立。其次,阶级的划分以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为标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阶级实质上就是与特定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特殊的人群共同体,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甚至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而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则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或者简单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便是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实质,而区别阶级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其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最后,阶级斗争状况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就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阶级斗争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反之,当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被剥削阶级试图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而资本的占有者总在力图维护其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阶级矛盾变得更为尖锐,阶级斗争也愈加激烈,这种现象特别在社会形态更替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从经济视角出发去研究阶级问题,认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而经济关系就是形成阶级的实质和根源。

推荐访问:视域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 阶级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