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识别:指标、逻辑及其发展


  摘要:阶级和阶层分析是社会政治分析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政治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如何准确划分和识别阶级和阶层本身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的来看,人们对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已经从单一指标发展到多元指标,从经济指标扩展到社会指标,从资源分层进入到消费分层。不过,迄今为止的阶级和阶层分析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结构的理论性分析和描述,缺乏对阶级和阶层生活实态的分析和描述。事实上,无论是阶级还是阶层,都生活在现实之中,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正因如此,阶级和阶层的空间分析和识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间聚集和空间分布状态作为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状況的现实表现,也反映了阶级和阶层的权力、资源以及文化在一定空间的聚集。就此而言,阶级和阶层的空间分析是阶级和阶层分析的拓展和深化,为人们观察和研究阶级和阶层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阶级划分;阶层识别;指标;空间识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特大城市阶层的空间分布与社会融合”(项目编号:16YJCB40031);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资助项目“中国农村治理转型与现代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1-0130-05
  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分化的产物和表现。一定的阶级和阶层的结构和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状态与特征。阶级及阶级分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不过,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层存在或发现各阶层间的矛盾,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层的历史发展,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社会阶层作过经济上的分析。”① 迄今为止,阶级和阶层分析仍是社会政治分析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在当代中国,人们对我国阶级和阶层的结构和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存在激烈的争论。如果说1979年以前人们讨论的重点是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话,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强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讨论的重点就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阶层分析。在过去的十多年,一批学者对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及阶层结构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对于当前中国的阶级或阶层结构状况,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关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其状态和特征,孙立平提出了“断裂社会论”②,陆学艺等人提出“中产化现代社会”观点③,李路路强调“结构化”特征④,李强、李培林提出了“碎片化”、“多元化”的判断⑤。针对改革前的社会阶层结构则出现了“同心圆结构”和“集团分层结构”的争论。⑥ 对于改革前后权力对阶层的影响是否持续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权力延续论、权力再生论和权力衍生论等。⑦
  显然,不同学者对当前我国阶级或阶层及社会结构的特征有不同的判断和结论。这些不同判断和观点可能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分析方法,也可能源于对客观事实的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还可能源于对概念内涵理解的差异和理论逻辑的不同。事实上,在人类的阶级和阶层思想史中,关于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和识别标准一直存在分歧。在当代中国的阶级和阶层分析中,这种分歧依然存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划分和识别的标准直接影响到对现实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分析和判断。为此,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迄今为止阶层划分和识别的标准及其演化路径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的阶层分析,全面认识当前的阶层结构和状况提供参考。
  一、从单一指标到多元指标
  当前的阶层研究,主要基于两大理论传统,一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二是韦伯的阶层理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划分与识别标准的不同,马克思强调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为基础划分阶级和阶层,而韦伯及此后的不少学者强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元指标。即使作为新马克思主义代表的赖特模型⑧,在继续坚持阶级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的这一基本论断的基础上,也将阶层划分标准从马克思的单一资本论发展为资本资产(生产资料)、组织资产(权威的等级体系)和技术资产(文凭证书)的多元框架。在此之外,当前国际上盛行的另外两种阶层划分模型,戈德索普模型试图将职业分类(等级关系)和市场状态(社会关系)结合起来作为阶层划分的标准,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ESE)也是建立在收入、教育和职业结构三元指标的基础上⑨。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阶层划分标准是毛泽东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出的。除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经济标准(生产资料占有)之外,毛泽东还提出了政治标准(政治立场或政治态度)。改革开放后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阶层划分无疑是以陆学艺为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所提出的十大阶层,其采用的也是多元指标。具体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结合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进行阶层划分。⑩
  多元指标强调阶层属性和特征的多样化或多元化。阶层指标的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测量指标几乎都存在差异,目前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阶层划分指标模型。二是几乎每一个研究者都倾向于采用多个指标进行阶层划分。究其原因,就在于阶层作为社会经济分化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必然存在着多个变量,而每个变量也都有着各自的属性。因此,阶层的划分指标呈现出多元性亦属正常,有助于我们从多个方面去认识阶层。但阶层、阶层结构的存在毕竟是客观的,不管从何种指标出发去对阶层进行识别,最终的结果应该具有一致性。
  不过,从具体测量来看,多元指标的应用增加了阶层识别的难度。虽然从阶层的属性来看,指标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从目的导向来看,指标的提出最终是为阶层测量服务的,必须建立在可识别性和易识别性基础上。然而,一直以来,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其标准化和准确化程度都相对较低,特别是阶层本身就涉及全体的社会成员,测量单位一般为个人或家庭,测量对象庞大,因此测量起来相当困难。单个指标的识别尚且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多个指标的识别更是成倍地增加了工作难度。这从目前针对性的阶层测量统计和调查较少,常见的是使用一般的统计性数据进行分析就可见一斑。目前的指标分类框架一般也难以提出组合指标的测量法则,即没有有效方式来准确界定各个指标的占比。

推荐访问:阶层 识别 逻辑 指标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