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理念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顾问、教授。兼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1986、1987、1992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从事研究工作和讲学。1996年至1997年曾在美国和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重新估计》、《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中国对外关系》、《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今时代特征》等。
  
  摘要 构建和谐世界的提法最早在2004年10月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已有出现,而胡锦涛主席则在次年的雅加达亚非国家首脑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作者认为,从世界革命到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政治理念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受到国家利益的驱动,而深层次原因则是我国党的领导人对世界大势、时代特征和国际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作者最后指出,构建和谐世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
  关键词 构建 和谐世界 政治理念 国际关系
  中国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6)06000105
  
  构建和谐世界的提法最早见诸于2004年10月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在此《声明》中,俄“双方表示,愿同各国一道,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1]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雅加达亚非国家首脑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共同构建和谐世界”。[2]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3]对构建和谐世界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自此以后,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场合论述构建和谐世界的问题。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政治主张已昭告于全球。
  
  从世界革命到构建和谐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抱有世界革命的理念。新中国刚建立时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破坏、颠覆活动和经济、政治上的种种困难,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对外工作的重点放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上。当时毛泽东宣布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战略,中国与苏联结盟,坚决参加社会主义阵营,主要的考量就是要使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站稳脚跟,能够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但是不能不承认这中间也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中,这种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就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中国为什么参加朝鲜战争?这是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时为中国内战结束不久,经济尚未恢复,长期的战争创伤有待愈合,人民生活还很困苦,军队还没有好好休整,更谈不上现代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定入朝参战,与美国打一仗,这固然与中共领导人对形势估计的严峻性有关,[4]但在当时苏联退缩,把援朝重担完全推给中国的情况下,[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仍然决定出兵抗美援朝,这不能不说是意识形态上的国际主义,也就是说为了“援助兄弟国家”而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这样一种思想起了主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和印度、缅甸倡议以和平共处5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当时中国确实希望与亚非的新兴独立国家和平共处,也希望与美国谈判解决分歧,求得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世界革命的理念,1960年中苏分歧尖锐化后,这种理念就表现得更为明显。1963年发布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完全胜利,建立一个没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6] 和平共处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否定。“建议”宣称,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被压迫国家和压迫国家是不能和平共处的。[7]“文革”中,“打倒帝修反,解决全人类”这个极左而且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口号响彻全国。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逐步改善,中国继与英、法等国建交后又与日本、德国等一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中国领导人的基本观点没有变,仍然认为世界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处在战争和革命的时代,天下大乱,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情况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80年代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大势和时代特征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虽然不能说已经消失,但是可以避免的;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就要想办法“把世界局势稳定下来”,用和平共处5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8]邓小平这一系列论断,指出和平与发展已代替战争和革命而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的重大发展。
  江泽民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对建立怎么样的一个新世界有过很多论述。自1993年开始,他就多次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21世纪”的问题。[9]1995年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他作了题为《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演讲,其中已提到要“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10]1997年在江泽民和叶利钦两次峰会中,曾一度提出要建立“多极世界”,[11]但似未引起多大反响,后来就不提了。这并不是说中共放弃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的观点,而是认识到“多极世界”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提出要建立“多极世界”条件尚不成熟,也得不到广泛支持。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表示,“我们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12] 在这段话中“构建和谐世界”已经呼之欲出了。
  因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的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顺理成章的。从世界革命到构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治理念的历史性转变。
  
  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根据
  
  中国这种政治理念、主张的历史性变化决不是偶然的。
  国家利益的驱动固然是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妥善处理与现行国际体系的关系,特别是与这个体系中的霸权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我们周边国家的关系,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无需赘述的。
  容易为一些观察家们忽视因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转变的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这种政治理念、主张的转变是建筑在理论认识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的。
  中国领导人在形成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时吸取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江泽民2002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演讲中就曾引用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13]胡锦涛2006年4月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在谈到建设和谐世界时也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究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百家优长、兼及八方精义。”[14]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哲学思想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是形成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推荐访问:历史性 中国 理念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