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宾礼研究概述


  摘要:宾礼在古代五礼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是对宋代宾礼研究现状的概述。
  关键词:宋代;宾礼;研究概述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07—04
  
  《礼记·曲礼》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制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制度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从一定角度上说,中国传统社会正是在礼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结合法制来统治的封建君主制社会。以传统的分法,“礼”分为“五礼”,即吉、嘉、军、宾、凶。宾礼,是接待国宾,包括诸侯国、藩邦和外国的国主、使臣之礼,有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二王三恪等一系列礼仪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日朝,夏见日宗,秋见日觐,冬见日遇,时见日会,殿见日同,时聘日问,殷烦日视。”如此繁复的规定可见宾礼作为一国之接待礼亦是相当受重视的,而宋代之宾礼从《宋史·礼志》和《政和五礼新仪》中可以发现其相比与前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原本属于嘉礼的朝会仪、常朝仪、入合仪等都加入了宾礼中,使得宾礼的内容更加繁杂。对于宋代宾礼的研究,总体而言应该说并不十分全面和完整,借此本文将笔者目力所及的研究资料稍加整理以观概况。
  一、从礼制角度研究宋代宾礼
  从礼制角度出发研究宋代宾礼的著作有陈戍国先生的《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陈先生认为“外交礼仪基本上是受外交政策支配的,外交政策则由立国方针(指导思想)决定之”,并从赵宋外交政策的不同时期考察了某些外交事件,说明赵宋外交政策的失败与变化。之后,又以《宋史·礼志二十二》所记接待外国君主来朝之礼,并叙述其利且略作了说明。就宋代整个宾礼而言,陈戍国先生的研究更倾向于传统的宾礼概念,即接待宾客之礼,国家接待外国宾客之礼,所以并非是在对宋代整个宾礼的认识下做的研究。且先生更注重政治外交礼与政治环境、政治背景的结合,其研究更具有时政性和政治含义。
  胡戟先生所著的《礼仪志》是另一部通史性的礼志史,他首先介绍了宋代官修、私修礼制之概况,为后辈提供了研究宋史礼制的史料基础。在对五礼分述的第十六章《宾礼——亲邦国朝觐交聘通好的交际之礼》中,杨先生从朝觐之礼、会同之礼、二王三恪、相见礼这四个方面概述了各朝宾礼,其中也包括宋代之宾礼这四方面的一些内容,但其中真正涉及宋代的内容却是非常少的。
  杨志刚先生的《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是在对整个中国礼仪制度的总体理论下认识宋代宾礼的,他认为宋代宾礼之特点是“尝试建立新框架”,在《政和五礼新仪》的23项宾礼礼制中,除唐代《开元礼》也有的接待藩国朝拜者礼仪外,还增加了原在嘉礼的朝仪、参仪等。此外,他认为辽、夏、高丽所遣使者朝仪的增加与“北宋与北方民族的对峙和国际形势有关”,还有海外进奉藩客见辞仪的增加与“海上交通贸易发达、航海技术发达有关。之后,他还简单介绍了宋代“外国君长来朝仪”、“皇太子与师傅保相见仪”和某些庶人相见仪。杨先生的研究为宋代宾礼研究提供了某些宏观线索。
  王美华博士的《唐宋礼制研究》以唐一五代一北宋时期的礼制发展脉络为对象,以唐宋礼典规定的吉、嘉、凶五礼作为主要着眼点,在勾勒唐宋礼制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探讨了唐宋时期礼制变革的趋刻特征。在其文章第二章的“宾礼”中,从藩夷、二王三恪两个方面做了论述,对宋初接见外国蕃夷之制的研究主要依据的是《宋史·礼志》和《政和五礼新仪》的某些记载,而对宋代的二王三恪讨论得较为简单。
  杨渭生等人所著的《两宋文化史研究》的“宋朝的礼制与宗法”一章中对宋代的宾礼做了一些较详细深入的说明。文章不仅论述了宋代宾礼中的“大朝会”仪式在时间上的演变,还介绍了元丰改制后的常朝仪式及辽使朝见的一些仪式。尤其是对大朝会仪式分时期的详细说明补充了宋代宾礼中对朝会等仪的研究不足,但篇章仍显得深入与系统不够,还有待补充。
  其他通史性有关礼仪的著作如胡戟先生的《中国古代礼仪》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礼仪,在宾礼方面介绍了相见礼、朝会礼和出行礼等,对宋代之情况提及甚少。而彭林先生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和《中华传统礼仪概要》两书都对中国古礼做了一些介绍,但都不涉及宋代宾礼的情况。
  论文方面,李云泉先生的《宾礼的演变与明清朝贡礼仪》从长时段上介绍了宾礼的演变,他认为“作为五礼之一的宾礼经过发展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朝贡礼仪”,而宋代宾礼内容异常庞,凡朝仪、参仪、上表仪、相见仪等皆列其中。且“《宋史·礼志》所载‘外国君长来朝仪’,几乎就是唐代‘蕃主奉见仪,的翻版。但有宋一代,从无‘外国君长’来朝。史称:“宋奉朝贡者四十余国,皆止遣使入贡。故宋代制定的‘外国君长来朝仪’,不过是纸上空谈。”另外,由于宋朝在外交立场上的弱势只能“不得不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待以平等之礼”,而所谓朝贡礼仪,仅在与海外小国的交往中才得以展现。最后得出“朝贡礼仪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实施,往往以国力的强弱为转移,而不仅仅在于文化上的感召力”。李先生的论点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可待深入研究。
  徐美莉女士的《中国古代的客礼》指出:“‘客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普遍礼仪……从制度的层面而言,客礼并不等同于五礼制度中的宾礼,实际上宾礼中包含着客礼。”‘雕’这就为宾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即客礼。文章从客礼的含义、仪式、行用范围和与宾礼的辨别等方面介绍了客礼。客礼是宾礼研究中关注得非常少的礼的内容,值得注意。
  最后,方健的《宋代的相见、待客与交游风俗》,又从宾礼的民俗表现提供了新思路,礼与俗的关系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甚至是两者互相影响不能绝对分离。而宾礼不仅仅是上层国家的接待之礼,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中的相见风俗、接待风俗、交游风俗无不透漏着宋代宾礼的信息,且作者所用大都是非正史’的笔记小说等,这些资料也往往被学者所忽视的,应当引起重视。
  二、从外交角度研究宋代宾礼
  从传统概念上讲,宾礼的主要含义就是国宾礼,自古宾礼使用朝觐这些名词,反映的是天朝的大国心态,且一直被沿用。而朝觐关系是内外关系的反映,且宋代之内外关系复杂且是政治中的主流问题,因而学哲们往往多关注宋朝的对外关系,而其中必然牵扯中外国际交往中的宾礼研究。
  吴晓萍教授的《宋代外交制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运用地缘政治学、现代外交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与宋代史料相结合对宋代外交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解读”,“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两宋外交制度史,足以填补宋史研究在该领域(这一方面)的空白。”书中第三章“外交礼仪制度”对宋代迎送就馆制度(包括迎送路线、就馆的驿站等)、交聘礼仪制度(包括见辞、预宴、吊丧制、宴饭制、庆贺、吊唁、慰问之仪)、礼物互馈制等做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礼仪制度,填补了许多研究空

推荐访问:宋代 概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