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主义与俄罗斯对外战略取向


  摘要:欧亚主义是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一种思潮,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吸收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即欧亚文明。普京的外交战略思想,注重俄罗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特别是对欧亚主义的继承。俄罗斯外交呈现出以欧美为主、以亚太地区为补充和辅助的倾向。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层次和范围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对外战略;欧亚主义
  中图分类号:D8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4-0046-08
  一、欧亚主义的由来及演变
  1869年,俄国思想家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丹尼列夫斯基(1822-1885)出版了《俄国与欧洲》一书,书中对人类的“文化历史类型”这一德国历史学家吕科尔特作过阐述的理论进行了发挥,并认为只可能存在各种不同文明的文化历史类型,而不可能有全人类文明,正因为俄国与西方历史文化类型的不同才造成西方对俄国的敌视。这种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都接受了丹尼列夫斯基的观点。因此,丹尼列夫斯基被认为是欧亚主义思想的鼻祖。
  到20世纪20年代,欧亚派中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欧亚主义学说。而所谓“欧亚派”就是在这一时期侨居于布拉格、巴黎、索菲亚、柏林、贝尔格莱德、布鲁塞尔、维也纳、罗马等地的俄罗斯学者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哲学流派。1921年,在索菲亚出版了由萨维茨基、苏夫钦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弗洛罗夫斯基四人合著的《走向东方》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俄罗斯欧亚主义政治思想的诞生。
  从20世纪30年代起,欧亚派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走向分裂。直至1937年,欧亚派已经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学派而继续存在了。但是,欧亚主义思想并没有随之消失,相反,在俄侨中还有广泛影响,同时还不断渗透到苏联境内,在那里也拥有一批拥护者。在这些拥护者中,列·古米廖夫就是代表之一,作为苏联境内最著名的欧亚主义者之一,他称自己为“最后一个欧亚主义者”。然而,最后的欧亚主义者并不是古米廖夫,当今的俄罗斯在寻找民族思想、探索摆脱危机途径的过程中,一股新的欧亚主义思潮正在兴起。
  纵观其发展和演变过程,无论是之前的欧亚主义还是逐渐兴起的新欧亚主义,它们都拥有一脉相承的、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架构。
  第一,欧亚主义的历史哲学观。关于“罗斯”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巴耶尔等人为代表的历史学家认为,罗斯人本来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意为北方人),他们以海上掠夺和贸易为职业,东斯拉夫人称其为瓦良格人(意为商人),芬兰人则称其为罗斯人(芬兰语,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所以罗斯人的名称来源于瓦良格人。9世纪,瓦良格人南下征服东斯拉夫人,全部东斯拉夫人也就都被称为罗斯人,这就是罗斯国家起源的“诺曼说”。而以雷巴科夫为代表的苏联历史学家则认为“罗斯”名称来源于东斯拉夫人,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支流罗斯河,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罗斯人。
  欧亚主义者则认为,蒙古人对罗斯和俄罗斯政治历史的影响最大。最初是蒙古人将东斯拉夫人从地缘政治外围拖入地缘政治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说,罗斯人被鞑靼蒙古人入侵是一种幸运,也正是这种入侵才使得俄罗斯最终成为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也使得俄罗斯集欧亚两洲的优点于一身。俄罗斯民族接受了蒙古甚至中国的影响,拥有了混杂的遗传和演变历史、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生物场”,而这些复杂环境的影响也给俄罗斯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质。
  在欧亚主义者看来,“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是某种特殊的欧亚现象”。“欧洲中心主义”是欧亚主义者批判的对象,因为在他们眼中,欧洲人并不是出于客观标准把其他民族或生活方式视为“落后的”,而仅仅是因为其他民族或生活方式与他们不同。欧亚主义者批判彼得大帝开始的俄国欧化政策,也是为了使俄罗斯同现代欧洲区别开来。此外,欧亚主义者都是东正教信奉者,他们认为比起依靠权力的天主教,以和谐为基础的东正教代表了更大的自由。
  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欧亚主义也强调俄罗斯是特殊的欧亚现象。从欧亚主义者的观点看,确定俄罗斯具有欧亚特点的根据是很多的,这些根据除了地理因素外,决定性的是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在地缘政治方面,欧亚主义主张支援亚非、反对西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并强调俄罗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解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同欧洲相比长期处于死气沉沉的停滞状态,并未经历过真正的封建主义、文艺复兴、人道主义和宗教改革,因此,俄罗斯的历史包含亚洲的特点;与此同时,俄罗斯又通过基督教同西方乃至基督教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又不能把俄罗斯看成完全的亚洲国家。
  尽管如此,欧亚主义依然更突出俄的东方因素。欧亚主义者强调关注东方,看重东方对俄历史的作用和影响。欧亚主义者及其相关著作轻视俄历史开始时期、国家体制奠基时期的重要意义,着重强调俄罗斯国家的雏形并不是基辅罗斯,而是蒙古汗国。欧亚主义者并不接受有关罗斯国家起源的“诺曼说”,而是主张应当在整个欧亚的大背景下研究俄国历史。在他们看来,俄罗斯时期是欧亚历史的西徐亚(约公元前7世纪黑海北岸的草原游牧民族,我国史书上称其为粟特人)时期、匈奴时期和蒙古时期的继续。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欧亚主义“疏远欧洲,倾向于亚洲”。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在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被否定后,俄出现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真空。俄著名学者帕纳林认为,俄罗斯有三种文明可以选择:第一,俄罗斯西化,即“重新回归欧洲大家庭”;第二,民族孤立主义和建设“俄罗斯人的俄罗斯”;第三,在新的文明模式框架内的自觉。这种在帕纳林看来既不同于旧的西方文明、也不同于新的首先由日本体现出来的太平洋文明的就是欧亚文明。这种欧亚文明实质上就是新欧亚主义者宣扬的理念。帕纳林认为,只有欧亚文明才真正能为俄社会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

推荐访问:欧亚 俄罗斯 取向 对外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