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现状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民族精神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10-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手段,也是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当前世界相互激荡的各种文化思潮,高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大学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将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表现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动摇
  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一系列价值观的嬗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过度消费、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媒体有意无意地对金钱放大效应的渲染和宣传,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不愿付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不思奋斗,只想走捷径,就想获得成功。狭隘利己个人主义理想,使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感到渺茫,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失去信心,这使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
  部分大学生没有把民族腾飞的使命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社会责任,往往是“愿奉献于天下之大业,而不愿扫一室之尘土”。一些学生只注重个人得失而不顾国家利益,将忧国忧民视为杞人忧天。
  (三)缺乏奉献精神
  一些大学生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认为只有先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他们中部分人认为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先己后人”。真实、有用、现实、实惠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志愿、工作选择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缺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强烈意识。
  (四)缺少科学与务实的精神
  部分大学生在一些事情上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好大喜功,不愿意接受批评意见。在就业方面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過高,对社会缺乏清醒的认识,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大学生择业时,大都愿意选择到大城市、福利待遇好的地方去,而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却不愿意去。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校应把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抓不懈。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不仅担负着生产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精神风貌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只有积极加强和改进民族精神教育,才能完成培育大学生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使命。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时机,通过经济、科技与文化交流等途径,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尤其把在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文化渗透的主要对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对现实产生困惑,对传统表示藐视,价值观念产生动摇,社会责任感相对削弱。因此,在现阶段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使其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让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导向、激励、凝聚、支撑和教育大学生,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顺利的成长成才。
  (二)是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去年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当前,对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的教育,造就一批又一批以民族团结为根本行为准则的一代新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部《2009年下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第四点明确规定:要把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本学期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热情,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然而在当前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中,有少数学生的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缺乏立足现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对祖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认识不深。还有部分学生在反对民族分裂、反对邪教等方面存在着错误认识,容易被民族分裂分子所利用,影响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一个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和途径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引导,理清价值观念
  对于大学生存在的正面认识,既要加以保护,又要善于鼓励,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鼓励学生高高举起中华民族的大旗,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民族情绪的无限膨胀和无序宣泄,真正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不歇动力。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坚持“灌输与引导相结合”,要使民族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方法要改进,空间要拓宽,要注重引导。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系统了解和认知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有的、科学的,并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教育方法,是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实依托和主要途径。要整合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在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整合与培育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突出和渗透各门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推荐访问:新形势下 民族精神 思考 大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