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与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是建立在个人觉解之上的,需要不断探索,若想成就理想的人生,需要内心醒悟并主动学习,提高认识,人生境界随着精神境界的变化而改变。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专业要求,结合实践工作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明确所学专业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观念等目标,不仅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能使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学生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键词:人生境界;职业道德;教育
  一、“人生境界”学说的简析
  (一)境界学说的相关探索
  中、西方学者在冯友兰之前,曾从不同角度阐释过人生境界范畴。但是仅仅局限于功利、道德等,后来冯友兰从本质上解释了人生境界的内涵,并提出自己对人生哲学的看法。很多学者以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为起点进行探索,提出自己人生哲学理念。正式提出“境界说”的是王国维、冯友兰。王国维提出研究“境界”问题符合中国哲学精神,这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美学和词学方面。用“境界”形容艺术方面的美的最高层次,同时可以形容人的精神层次,分为诗人境界、常人境界。后来“境界”这个词就用来形容人生道德修养的程度。现代儒者唐君毅也一直对“道德生活价值”保持肯定的态度,他指出道德创造的根本就是人的仁心和本性,可以分成三类九种,就是根据仁心、境界相通这个原理。唐君毅得出结论是人的生命整体就是由这九种境界组成。仁心的内涵和级别就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仁心的自我突破和价值实现,就是九种境界的梯次上升的过程。这种理念和传统儒家是一致的,脱离了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所以难以使人信服。方东美把人生境界依次分成“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和宗教境界”,这仅仅以情理为媒介贯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境界,局限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范畴,其人生境界学说也过于抽象,和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类似,脱离了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胡适的人生境界观过于夸大科学在人生中的作用,属于科学主义本论,把科学等价于人的自然感情和人性欲望,略有有其不当之处,但其观点中,认为科学确实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人生和世界实属情理之中。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面临巨大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指导作用,启发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旅途上的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直视挑战,不消极逃避。面对社会五花八门的的诱惑、机会,能够坚决抵制、合理取舍,从而立于人生的不败之地。同时,社会文明的空前发展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对人们的道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面对瞬间万变的格局,适者生存,只有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应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生挑战。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自我,和社会保持同步。常听说,人生百年难,做人难,人难做,只有学会担当和适应,才能与时俱进,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人。主要是学会调节情绪和心态,探索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学会感恩,一个人只有做到问心无愧,才能深切感受到人生的无穷乐趣。从人生的意义和内在逻辑关系出发,“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自我认知,自行选择本身所处的境界,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并非是否定哪种不同的境界,只是通过个体自然发展的过程,方可体现各种境界都有存在的道理和价值。“遵循天生本性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生活方式;为别人的利益而奉献的生活方式;在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生活方式”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境界,同时也代表社会的和谐,是“人之性”还是“天之理”,道德境界是主动行人道;而天地境界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从而突破自我,天人合一。人们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追求,敞开心灵大门,实现人生价值。各行各业,都想把世界变成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创造不同的人生意义,无论是为了个人需要还是兴趣使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有活动均蕴含、透露着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觉解。冯友兰运用中国哲学特有的方式,尤其是禅宗思维阐释,称其为“负的方法”,即为了不受限制而对事物不做定性规定。比如对待宇宙,当宇宙作为谈论对象时候我们已经置身其外,此时已经限制了宇宙而非完全的宇宙了,所以像天地境界的“天地”,或者“宇宙”、“大全”等概念,均可用“负的方法”。
  (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的本质
  冯友兰按照由低至高的顺序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功利境界是较低的道德境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对现代人的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容小觑。从人本身出发,按“人、人的发展、人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完善”循序漸进,把“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作为道德发展的最终梦想,从入世趋向于出世,明确了人们精神生活终极目标,通过指明道德修养之途径、方向,对树立人生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冯友兰人生境界的本质,他已经在《新原人》中说过,人对于宇宙人生,先有“觉解”,然后其所见所为方可对自身有意义,进而形成某种境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主要在于人做事的自觉性,并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等等。此种觉解,使得所做之事被赋予“意义”,事情不同,意义也不尽相同,所做的事情也就都有了不同的意义,把这些意义合并成起来,就成为其人生境界。所以每个人的觉解不同,所见所为及意义也不同,最后其人生境界也不同。冯友兰把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理论推向极致,他说“哲学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安然自若地生活下去,这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个‘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代表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是生命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境界”指相互影响的程度和状态。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离不开对生命的领悟。人生的价值、意义、态度、修养等组成了人生境界说的核心内容。人处事有正心,观念正确才能有正念,人生就会有正见,才能走正道修正果,凡事问心无愧,精神境界自然会提高,比如做好事是为了虚名,还是为了正义,居心不同,境界自然也有差异。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相一致,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模式——共产主义社会,从他的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可以说强调社会本位论,冯友兰运用哲学的方法,回答了自己对人生哲学、人生理想的见解。在思想上启迪人们对人生价值做出超越的憧憬。

推荐访问:说与 境界 人生 职业道德教育 冯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