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加爵案”到“药家鑫案”


   摘 要: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撞伤后杀人案和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室友案,表面看二者的案情似乎没有共同点。但透过表层我们追寻这两起大学生暴力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共同点,如家庭爱的教育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不力、大学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等等,其中大学非主流文化尤其是劣性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关键词: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劣性非主流文化;负面影响
  
  一
   非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并不被大众推崇的,仅在小范围内被认可、流行的文化。由于大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亚社会形态,因此,非主流文化往往在某个校园内部特定的区域或群体中流行。校园劣性非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和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青年人身上的个性反映,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负文化”,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反主流文化”。这类文化打破了校园主流文化的传统定势,同时破坏和损害了校园主流文化中的清新高洁的风格,导致了校园文化环境质量的下降。
   劣性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
   1.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导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非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取向给予大学生多元的价值选择,而大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够强,是非界限可能不明确,甚至视糟粕为精华,视腐朽为时髦,导致其价值选择产生矛盾,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价值标准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
   劣性非主流文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对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造成政治信仰认同的破灭。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中,当主流文化占据上风时,他们会坚信过去十几年坚持的信念和教育的正确性;但当非主流文化影响占据上风时,他们会觉得迷惘、困惑和不安。特别是当经过一番努力后,非主流文化思想仍占据优势时,学生的挫败感更加强烈,加之父母、亲友不在身边,心中的郁闷无法排解,内心很难得到平衡,挫折也就此出现。
   3.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阻碍
   劣性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劣性非主流文化容易与主流文化发生冲突和对抗,导致教育教学偏离预定的目标轨迹,因而妨碍教育的成效。
   其次,劣性非主流文化是非主流文化中的槽粕,它倡导的是反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容易给学生以误导。
   最后,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催生出不良行为。轻者思想腐化,生活堕落,不思进取;重者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地成长成才。
  二
   从“药案”和“马案”的反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劣性非主流文化对于他们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又是以存在于这两个大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理念表现出来的。
   1.“撞伤人不如撞死人”等社会上流传的非理性思想的误导
   2010年9月7日,江苏新沂曾发生“宝马四次碾压男童案”,同年9月18日在河南郑州文化路上又发生一起“奥迪轿车撞倒电动车主后反复碾轧”的事件等等。现在无从考证药家鑫是否受到这两起恶性事件的影响,但可以猜测类似事件可能让他对早已有的“撞伤人不如撞死人”的观念坚信不疑。在撞伤人后,他不是用车,而是亲手拿刀行凶。这些恶念在大学生暴力事件中产生了极强的助推力,他们在遭遇到无法面对的事件时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在“马案”中,由于家庭各方面的影响,马加爵的性格很内向,平时很孤僻,如果他看到某些同学交往密切,他经常会想,是不是我是农村的,他们看不起我,要么怎么不给我说话。如果遇到恋爱、婚姻的事,他就会想得更多,甚至会钻牛角尖,以致产生复仇心理。个别平时言谈少、脾气有点古怪的学生,他们脆弱的自卑、自尊受到伤害时,就会报复。马家爵15岁的日记中就写到:“对待恶人,要有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这事实上就是“有仇不报非君子”思想的一种表现。
   2.“农村人难缠”和“农村同学不值得尊重”的错误理念在大学生中间的泛滥
   据药家鑫向警方供述,他下车后发现张妙没死并在记他的车牌号码,于是他拿出了刀子。药家鑫事后接受采访时说,他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怕农村人难缠。他说,“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分析其产生这种错误的理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药家鑫长期生活在丰厚的经济条件之下,养成了一种拜金至上、金钱万能的心态,从而已经丧失了一些基本的传统道德和法律信仰,对生活贫苦的人,对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报有很深的成见。“同情弱者”这四个字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迹。
   大学生中长期存在的歧视农村学生的思想,“马案”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事实上,马加爵自身就是一个“农村同学不值得尊重”错误理念的直接受害者,长期由于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积郁在心中的愤懑和不平直接导致了他的疯狂报复行为。马加爵在狱中写的《长恨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没有退路了,我决定玉石俱毁,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的确,同为大学里的一分子,出身贫穷也好,富有也罢,彼此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虽不能完全视为歧视造就的恶果,但是它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那些家庭富裕、生活优越的学生,有些已不再把学业有成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追求享乐,不愿吃苦,面对那些穿着土气、死用功读书而跟不上时髦的农村大学生,会现出鄙夷的神色,有时还会冒出几句尖酸、刻薄的话语来讥讽、嘲笑他们,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戏剧化的场面来戏弄对方。有些农村大学生因为受不了这种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会选择报复的手段,从而给学校和社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马加爵选择的就是后一种方式。
  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着片面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高层次的德育,却忽视了德育最基础层次的人性教育。德育的目标和口号过大、过空,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无法有效地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进行指导,从而使得高校德育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德育中人性教育缺失已对大学生产生的了诸多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
   1.对生命的漠视和否定
   它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对人和动物的施暴行为,对他人和动物生命的极度冷酷和不尊重。除“药案”和“马案”外,近几年来典型还有如大学生给熊泼硫酸事件、大学生虐猫事件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大学生虽然属于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但由于人性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往往就会对现实采取否定态度,甚至轻易地置自己或他人于死地。美好的青春年华,瞬间毁于一旦。
   儒家文化中强调“贵生爱物”,面对生机勃勃的世界万物,孔子感叹:“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人为万物之灵,所以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只有懂得了生命的尊贵才能珍惜生命,才能真正认识生命的真谛,然后才能对他人的生命予以尊重。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珍惜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能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面对部分学生不尊重生命,对生命的冷漠及否定,加强生命道德教育尤为迫切。
   2.对他人之爱的冷漠
   这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缺少 “仁爱”之心,对父母给予的爱、对同学给予的关怀、对社会给予的温暖表现冷漠,缺少感恩和回报之心。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大把花父母挣的血汗钱,却极少关心父母,有的大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不给父母打一个问候电话,在发给父母的短信中只以一个“钱”字代替所有一个为人之子应该表达的所有内容。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在校期间接受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在大学学习期间或毕业后对这些爱心人士,他们却从来没有去看望一下或以其它方式表示感谢。这些现象的发生,虽然有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负面影响,但人性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不失为重要原因。正因为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是社会温暖和谐的基础,不懂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3.对弱者缺乏善心和同情心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缺少宽厚之心,对身边身处困难的人缺少仁爱心肠,缺少一颗善良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弱者的关怀与怜悯是人类的美好情感,扶危济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是其他一切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试想一下,如果马加爵的同学对他的贫困倾注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如果撞伤人的药家鑫拥有的是一颗慈悲之心,那么事情的发展就不会是今天我们大家看到的、这样一种可悲而有令人痛心的结局。
   在我国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很少考虑道德的层次性,往往把德育的最高目标作为工作的起点,把“道德”仅仅理解为是终极之善,忽视低层次的道德需要。而对低层次的道德之善的忽略与不作为,既使高层次的道德之善缺乏量变的基础和质变的可能,又使德育失去了其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从而使德育工作成为空泛的道德说教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梁洁,翟崇华.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高芳放.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8).

推荐访问:马加 药家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