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刍议


  摘要:网络文化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网络道德问题,尤其体现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社会群体当中,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笔者首先阐述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研究并分析了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 道德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228
  网络文化的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了人类的知识增长和技能发展,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1],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趋显现。如何解决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1 网络文化影响下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比例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涨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2]。作为最大受众群体的青少年更容易被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侵蚀,产生一些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价值观的变化和理性的缺失
  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大大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但也把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传播进来。网络上一系列“艳照门”事件和网络红人以自我炒作为目的,在满足青少年猎奇心理的同时,很容易误导他们的价值观。很多青少年认为那些善于投机取巧、博人眼球的人更容易一夜暴红,从而对脚踏实地的努力嗤之以鼻。博客和论坛本是网络上发表个人言论、抒发个人情绪的手段,但信息的开放性使青少年对于这些信息理性的筛选和分辨能力下降,再加上青少年易冲动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产生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恶言谩骂等现象。这些不良情绪通过网络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扩散,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不利于社会和谐。网络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青少年可以自由选择, 但同时也增加了道德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引起道德与信仰的混乱与相互冲突,造成信仰危机与道德缺失。
  1.2 信任的缺失
  孔子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匿名的。人们常常无法分辨在互联网另一头与其聊天的到底是“轻舞飞扬”还是“痞子蔡”,还要常常为网络购物是否会买到假货而头痛不已。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随着网络无法面对面交流的陌生人模式的发展,信任感也开始土崩瓦解。“南京10岁女孩走失”的求助微博曾一度引发人们对信任危机的思考。微博中走失的那个女孩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是某童装品牌的炒作。更令人遗憾的是,经警方证实,该微博的发布竟是一个11岁女孩的恶作剧。这一无异于“狼来了”的恶作剧,愚弄了善良网友的同时,更将使社会信任雪上加霜。
  1.3 爱情观、婚恋观的变化
  青少年正处于性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新鲜事物的刺激和对于性的渴求,使他们无法拒绝网络上低俗、色情信息的诱惑。各种色情网站、以性博人眼球的网络事件泛滥,使得本应是美好、含蓄的男女之情,现在变得日益“速食化”。不少青少年小小年纪便偷尝禁果,“未婚同居”、“一夜情”等现象更有在青少年中流行的趋势,在许多人看来“被包养”并不是件可耻的事,而是一种有偿交易。一些论坛和网络影视作品鼓吹“爱情自由”,为“小三”正名,也把青少年的爱情观、婚恋观引入歧途。这种对于爱情和婚姻不负责任的态度,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科技进步发展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于科技的崇拜已经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我们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却对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或控制力度不够,对科技进步的盲目崇拜很容易误导公众走向急功近利,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网络上屡见不鲜的学术剽窃、“枪手”代写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可见人们对于成果追求的不择手段。再者,西方文明的渗透,使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道德相对主义就认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由于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道德相对主义实际上是为忽视传统道德,行为个人主义寻找到了借口。这种思想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泛滥,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丧失集体主义的坚定信念。
  2.2 个人原因
  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熟的转折期,他们已经有“独立感”和“成人感”,开始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希望证明自我。然而,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对于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还比较有限,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蛊惑。而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享受家人呵护的同时,缺乏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孤独感十分明显。很多青少年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的各种压力,于是他们沉迷于网络,希望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找到排遣压力的出口和精神寄托。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层次[3]。网络正好迎合了青少年需要层次中的多重需要,使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满足。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很难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游刃有余,现实需要面对的各种难题常使他们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心理障碍和引发社会问题。
  2.3 家庭和学校因素

推荐访问:刍议 网络文化 青少年网络 道德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