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影响临床实践、医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研究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相关医患沟通课程的认知和需求,并根据课程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改善课程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课程改革;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4-0037-04
  一、引言
  医患溝通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沟通既可增加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增加病人和家属对医生的信任,还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缺乏普遍信任感,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等问题凸显,导致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产生质疑,医患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由此,有效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生与患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受到了国家、社会以及医学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
  在2001年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当中,明确地从知识、态度、技能等三方面提出了医学教学应使得每位医师具备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1],同时期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制定高等医药本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中要求“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实际能力的医学生”。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和技能目标中提出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2]。可见,国家要求医学高校在培养技术合格的医学生的同时,也要求高校顺应医学模式的改变,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了解医学高校和卫生医疗单位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作用,文章以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例,通过对在校医学生和校外实习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沟通能力的访谈调查,了解医学生对现有医患关系的认识,以及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相关课程的教育效果和培养途径的需求,以提高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和方式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以期能够增强医患关系课程教育的实效,实现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目标[3]。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在彭贞香的《从医患纠纷看医患沟通》文中提到,80%的医患纠纷往往是因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态度欠佳,语言沟通表达欠妥以及医德较差等非医疗硬件和非医疗技术等方面引发的,其中由于医患关系沟通不和谐引发的医患关系纠纷多达60%,而只有 20% 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4]。李东霞在《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浅谈讲授医患沟通课程体会》中提到,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对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往往更偏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要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技术合格,知识全面的医生,而轻视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关爱和沟通较少,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5]。在郭玉珊的《新形势下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中提到由于卫生医疗法规的限定和约束,医院科室的带教老师不敢轻易让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行实际的诊疗活动,导致实习生只能作为一名旁观者,这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6]。
  通过文献查阅,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出现了偏差,对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情绪焦虑的患者,医生欠缺合理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而医生所欠缺的沟通认知能力主要是在医学院校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得不到合理的培养,学校重医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得不到解决[7]。尽管医学院校不断地进行医学课程改革,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培育,加强医患关系沟通的课程,积极地与医院进行合作教学,给予医学生临床活动实践平台。
  (二)访谈法
  本次访谈于2017年3月开展,共设置4道主观问题,通过对30名广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大三在校本科生、20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室本科实习生以及教学医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能更直观地获取医学生对学校、医院开展的加强医患关系沟通能力课程的认知和需求。
  1.在如今的医学高校临床专业的教育中,你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30名未接受任何社会实践的大三本科在校生均为认为,通过学科素养主题讲座、学术交流论坛、实践教学情境模拟等课程教学方式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很难接受有深度的知识。20名实习生有18名学生认为,理论教学是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而实践操作和社会体验则是输出知识的桥梁和管道,通过临床教学实践锻炼,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掌握相应的临床技能和方法。希望通过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相关的医疗行业机构或医院科室实践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2.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开设医患沟通的课程?
  大部分同学表示,在进入临床实习或是工作后,和患者交流沟通病情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主要是患者缺乏一定的医疗知识,不能理解较为严谨的医学专业术语,如若医生不能通俗地解释,将会导致患者对自身病情认知的偏差,对病情的轻重把握不准确。怎样才能通过交流沟通与患者建立一座信任的桥梁,多数同学认为学校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培养医学生相关的医患沟通意识,对临床上一些医患沟通的难点进行引导讲解,传授经验,帮助医学生尽快地进入到临床医生的角色。
  3.你认为学校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安排是否合理?
  学校已经将医患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习科目,并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技巧,要在大一、大二时修满该学分。且在临床实习阶段,在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医学生要通过实践学习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可以看出学校对医学生医患关系沟通能力十分重视。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都提到了相同的问题,就是课程的教育不够深入,例如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过于书面化和教材化,大多情况下不能灵活运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医患关系的复杂和相关的医院操作规范要求,医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自己在临床中观察、探索总结,靠经验的累积来学习怎样进行有效医患沟通,但过程漫长曲折,并有可能习得错误的经验。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沟通能力 医患 培养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