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综述


  摘    要: 梳理文献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法,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和出处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内容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概念的界定、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概况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文章总结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的动态和特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贵州省    民族古籍保护    研究综述
  一、引言
  少数民族古籍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文化载体。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开发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国务院办公室颁布的第30号文件指出:“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国办发[2007]6号文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的精神,2008年国家民委颁布了第3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这些国家政策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保护等工作取得较快的发展,民族古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关注问题的焦点也许各不相同,有的从民族古籍的定义的角度阐述,有的则从民族古籍概况的角度分析,有的从民族古籍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的角度给予剖析,还有的从各个角度综合研究。通过我省民族古籍保护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掌握研究的进展和学术动态,可以找到之前研究的重点及不足,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本文研究的文献主要来自于1989年以来中国知网、贵州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以“贵州民族古籍保护”为主题进行检索,剔除研究贵州省单一民族古籍的和重复的,共22篇文章。
  二、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1.从论文的发表时间看,20世纪只有1989年发表了1篇,进入21世纪以来,2000年至2009年共发表4篇,2010年至今共发表17篇。由此可见,21世纪之前,对我省民族古籍的综合、整体研究还处在一个极其薄弱的阶段,通过查询笔者发现,在这一阶段,研究者更多的是对某一个民族的古籍展开研究,对整个贵州省民族古籍的综合性研究极其缺乏。进入21世纪,学者对民族古籍的整体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2011年之后,对我省民族古籍的整体研究迅速升温,研究成果呈几何级数增长,2012年至现在共发表16篇,这一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上所述,在2011年,民族古籍抢救推进计划被省政府列入“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
  2.从论文所载刊物分布看,包括大学学报期刊、民族学期刊、图书情报期刊、其他期刊、报纸等5种,分别为7篇、4篇、2篇、4篇、5篇,其中大学学报主要以民族高等院校或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为主,占据4篇,这说明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或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学报比较关注少数民族古籍研究的动态,这是民族高等院校或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的学报有别于其他高校学报的特色之一。民族学期刊刊载了4篇,并且刊载在同一刊物《贵州民族研究》上,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学是文献学和民族学的交叉学科,因此民族学类期刊理所应当多关注民族古籍方面的研究动态。报纸在传递观点、引导舆论导向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报纸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也刊载了5篇,其中3篇刊载在《贵州民族》上。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本来应该是图书情报类期刊的一个重要栏目之一,但该类期刊仅仅刊登了两篇,这是值得研究者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他人文社科类类期刊刊载了4篇,也是少数民族古籍研究的重要情报来源。从期刊所在地域看,贵州本省的刊物刊载了13篇,超过一半,这充分说明我省的刊物服务地方的这一重要功能,尤其是《贵州民族研究》、《贵州民族》、《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为我省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貴州省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主要内容分析
  1.概念界定
  学者们在研究民族古籍时,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民族古籍的概念。研究者结合贵州省民族古籍的特点给“民族古籍”下定义。张人位认为,民族古籍属于古籍的范畴,民族古籍不仅是指用文字(包括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典籍,还包括口头传说故事[1]。文艳认为:“民族古籍的含义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称谓的汉文古籍。汉文古籍是指古书而言,不含其他。而民族古籍的含义是广义的,它不仅指用文字记录的书籍资料,还包括用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化载体。”[2]陈世莉认为:“少数民族古籍,是指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多个领域。”[3]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民族古籍概念的界定基本一致,尤其是文艳基本沿用张人位的观点,而陈世莉对民族古籍概念的描述更严谨,不仅界定了民族古籍的内涵,还指出了它的外延。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位学者在界定民族古籍概念时忽略了民族古籍的“古”,少数民族古籍从截止时间上说应该与古籍是一致的,以1911年为下限,考虑到少数民族古籍的特殊性,在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时就规定: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时间上可以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到194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入选标准(暂行)》作出类似的规定,凡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艺术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在收入时间的下限上,可以放宽到1949年。
  2.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概况研究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内生活着48个民族,其中包含17个世居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贵州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36.11%,经过长期的发展,各少数民族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载体——民族古籍。这些民族古籍的数量到底是多少呢?要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数据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目前为止仅有三位研究者给出一个大概的数据。王幼红认为:“据初步统计,全省民族古籍的收藏数量在20000册以上,已经翻译出版了100种。”[4]孟豫筑则认为:“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力量,广泛搜集、抢救民族古籍4000余种,目前已出版各类书籍近百种。”[5]省民委古籍办的龙小金研究得出的数据应该是最新的,他认为截止到2011年底,我省各市、州已经搜集了苗、侗、彝、水、布依、仡佬等民族的资料共计50000余册,其中已经出版的有100多种,5000多万字[6]。综合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观点看,截止到目前,贵州省的民族古籍收藏数量在5万册以上,已经出版100多种。

推荐访问:贵州省 少数民族 古籍 综述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