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侨办:一支闪亮变身的侨务团队


  看景胜似听景
  
  “看景不如听景。”在南京听人介绍苏州市侨办“工作创新经验”时,记者脑子里本能似地跳出了这句俗话,寻思:现在有些单位讲“创新”,实际上只是“词汇翻新”,秀才的“妙笔生花”,实际工作并不怎么样,现场看看准让人失望。对苏州市侨办的实际情况,打了个问号。
  不料,今年七月到苏州侨办一趟,竟改变了记者的看法。
  在苏州老城锦帆路上,坐落着两幢西式二层青砖楼房,这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居。门口挂着苏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的牌子。刚到门口,门卫就微笑着迎了上来,顿觉一阵暖意。在办公室里,遇见的工作人员也都和气可亲。
  主任顾伯铭用多媒体向记者介绍情况。那操作之熟练、内容之丰富、条理之清晰、情况之熟悉、语言之流利,实在令人惊讶。
  不料,顾伯铭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九龙集团董事长、港胞孙福林打来的。记者知道,他的集团连续6年蝉联“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其本人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他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一家拥有1000张床位的九龙医院。顾伯铭说,孙福林给政府部门写了一个报告,请她提提看法把把关。顾伯铭让他在电话里念了一遍,提了些修改意见,表态说报告送上去后帮助去催问……
  大约十多分钟后,顾伯铭接着介绍。没多久,她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港胞朱恩馀打来的。朱恩馀是苏州荣誉市民,在江苏省内捐赠已超过1.5亿元人民币,被江苏省表彰为首届“慈善之星”。顾伯铭说,朱先生刚从香港来苏州,特给她报个到。
  两次被电话打断,顾伯铭向记者报歉。记者却从中看到了她与侨港胞的密切关系以及侨港胞对她的真挚信任。
  
  这使记者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今年三四月间,国务院侨办在江苏召开全国侨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代表们参观完苏州工业园前往下一个参观点时,国侨办主任李海峰为了深入考察苏州侨办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如何,给市侨办出了一个题目:临时改变线路去看这次没有安排参观的九龙医院。顾伯铭在车上只用了大概10分钟的时间就联系妥当。当车队行至九龙医院门口时,刘院长已在门口等候了。参观过程中,李海峰突然又出了个题目,要顾伯铭讲讲九龙医院的发展历程。顾伯铭向大家如数家珍般详细介绍了九龙医院的发展历史和市侨办在其发展中所做的工作,让人感觉情况了熟于心、成竹在胸。一位与会代表说,“这回真是服了!”
  在会议室里,记者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奖牌、奖状、锦旗:苏州市级机关“三优三满意”先进集体、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侨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侨务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记者感觉,所获荣誉并非虚名。
  接着,参观“苏州市华侨活动中心”。这是一个正在走向环境园林化、设施现代化、布局人性化、功能多样化的华侨服务窗口。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顾伯铭介绍的两个设计细节:每层都设有厕所,老年侨胞方便时不必上楼或下楼;连接两座楼之间的走廊,顶上不透空,下雨时淋不到。如果她(他)们没有为侨胞设身处地着想的亲人般的细心,怎能考虑得如此细致入微、如此人性化!
  就餐时,记者深深地被顾伯铭和她的同事间的融洽气氛所感染,被他们互相讲的趣事轶闻所吸引,下决心再来深入采访。
  8月初,记者再次来到苏州侨办,和顾伯铭及她的同事们逐一交谈,走进他们的工作天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产品是“服务”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形成品牌、知名品牌的产品自然响亮。
  政府机关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但国家有投入,有投入就要有“产出”;那么,政府机关“产出”的是什么?
  顾伯铭和她的同事们认为,政府部门正在向服务型机关转变,“产出”的东西应当是服务;换言之,其产品就是“服务”。
  苏州市侨办拿出的产品“服务”是过硬的,并已形成了“知名品牌”。
  “常回家看看”得有个“家”
  2008 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五,苏州敬文实验小学全体老师和江苏省政协委员、港胞朱恩馀先生以及市、区各界领导欢聚一堂,共度元宵佳节。顾伯铭深情地为朱恩馀献上了一曲《常回家看看》,希望朱先生常回苏州这个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得有个“家”,这是广大侨胞的一贯想法。不过,顾伯铭现在心里踏实些了:苏州已有了“华侨活动中心”和许许多多的“侨之家”。
  2005年成立的“华侨活动中心”,是由章太炎故居“变身”而来的。1933年,章太炎购得这座前后两幢西式二层青砖楼房,号称“章园”,他曾在这里著书、讲学、会客。1982年“章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修缮资金等问题日益破败。2003年,苏州市政府拨款370万元人民币修缮章太炎故居,使之成为“华侨活动中心”和市侨办办公所在地。在经费缺口较大的情况下,顾伯铭和她的同事们与侨港胞的密切关系起了作用,唐仲英、朱恩馀、孙福林、周文轩、周忠继、玛莉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捐助200万元人民币,使工程得以顺利完工。
  “华侨活动中心”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有接待室、电脑室、阅览室、多功能厅、健身房、棋牌室、台球室等。广大侨港胞和归侨侨眷在这里免费学习、交流、会友、经贸洽谈、举办讲座、休闲娱乐、养生健身,方便舒适,其乐融融。目前,“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侨港胞和归侨侨眷联谊交流的中心,政府部门与侨界联系的桥梁。3年来,这里曾设立“爱心驿站”,举办“为侨服务”大型医疗咨询活动;开展“暖心行动”筹集善款,为低保困难家庭中18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手术治疗经费;无偿提供接待室给“海归”沈晋文博士创办的福特安(苏州)图像管理有限公司作临时办公室,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2007年中秋节,苏州沧浪区双塔街道“侨之家”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时飞出窗外。这是回来探亲的“海归”和他们的亲友在聚会、联欢。今年母亲节,这里组织了一场侨界母亲联谊会,儿女在海外的母亲们在一起共叙衷情,相谈甚欢……
   苏州市侨办副主任王哲莉、沧浪区侨办副主任帅骊介绍说,家在沧浪区的新华侨比较多,过去他们从国外回来时常为没有合适的聚会场所发愁:在家吧,场地小,做饭也麻烦;到宾馆吧,理想的不好找,价格也贵。不久,区里两个街道合并,腾出了一座办公楼。市侨办和区里商量,放弃出租的高收入,出巨资整修成多用途服务中心,请侨眷参与设计,设施上适应不同需要,可以聚会、娱乐,也可以做饭、聚餐,利于营造家庭温馨氛围。这为侨胞及其亲友解决了聚会、聚餐等方面的大难题,所以这里一年四季常有各种形式的聚会活动。
  据市侨办介绍,全市社区和乡镇相继建立了“侨之家”。有了活动场所,侨胞“回家”就更有着落了,回来得更勤了。
  
  当然,“家”的概念不光是处所、房屋,还是感到温暖、能够诉说、得到帮助、可以依靠的地方。从大侨乡、大侨务的角度看,应通过优质服务,让侨胞无论回到中国、本省、本市、出生地,还是来到侨办机关、别的部门,都要感到“月是故乡明”,产生回到“家”的感觉。
  苏州市侨办正是这样做的。
  
  “投诉者”变成“捐赠者”
  2004年的一天,美国富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玛莉雅小姐来到苏州侨办,把一张10万元人民币的支票,交到原侨办副主任毕增衸和郭家云手里,说是要为建设“华侨活动中心”尽绵薄之力。她感谢市侨办帮她解决了土地和资金纠纷难题,表示一定要在苏州继续投资。

推荐访问:侨办 侨务 一支 苏州 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