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议会的选举制度


  印度是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议会选举制度是其议会民主制的核心。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选举意指一国公民选择代议机关代表以及该国特定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它是代议制度的基础,印度议会选举是印度人民普遍参加的重要的政治活动。本文对印度议会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和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印度议会选举的基本民主程序
  
  (一)选举机构设置
  印度议会选举操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是独立选举委员会,它“由四级选举机关组成,即选举委员会、邦选举机关、县选举机关和选区选举机关”[1]。该委员会是根据宪法于1950年1月25日设立的常设机构,对印度的选举活动拥有广泛的职权。独立选举委员会总部设在新德里,现在设有包括300名左右工作人员的秘书处。起初,独立选举委员会由首席选举委员负责运作,但是1989年首次,1993年再次,又增添任命了两名选举委员。首席选举委员只有通过议会弹劾才能被免职,其他委员的罢免须经首席选举委员的提议才能进行。这很大程度上为选举委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权力保障。在邦的层面,选举委员会设有一个全职的首席选举官和全职的数量不等的核心成员。在地区和选区的层面,公民管理机构的官员和工作人员通常是选举官员的两倍,在选举实际进行的两周左右时间内,各级独立选举委员会机构会临时调用大量的以上人员参加选举工作。他们主要作为投票和计票官员。选举委员会的各级机构就选举的举行分别向邦立法院、联邦议会及总统、副总统办公室负责。在职责上,选举委员会主要负责准备、维护并定期更新选举名册(显示谁有资格投票,后文将有所涉及)。另外,选举委员会还负责监督候选人的提名、政党的注册工作,并且监督竞选宣传和候选人基金活动的开展。
  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印度的选举委员会十分重视科技手段在选举中的应用,比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扩大对选举进程的监督覆盖范围,组织投票所需的投票站,监看选票统计和选票结果公布工作。为了确保选举的公正举行以及人民自由地进行选举,选举委员会任命了大量的观察员。选举费用观察员负责核查每个候选人以及其所属政党的选举支出。投票结束后,选票在选票回收官和选举委员会任命的观察员的监督之下进行统计。选票统计结束后,选票回收官宣布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获胜名单,并由选区把获胜候选人名单返还给相关的院。在舆论监督方面,为了使选举过程尽可能透明,尽管要受到保持选票秘密的限制,印度选举还是鼓励媒体的参与,并提供一定便利使得他们对选举进行追踪报道。在投票、计票实际进行时,独立选举委员会向媒体方面的人员颁发特别通行证,以便他们能够进入投票站和计票大厅。同时,媒体也能够自由举行选民倾向性意见和候选人出局情况预测调查,但是调查结果的公布受到严格的限制。依据最近发布的一份文件,选举委员会规定,在投票开始前、任一选区投票结束后两日内,选民倾向性意见调查结果不得公布。出局情况预测结果仅能在投票最后结束日的最后半小时内予以公布。
  对于议会选举活动的开展而言,印度的独立选举委员会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它所有职权的行使都是为了确保议会选举能够在一个有序、公正的方式下进行。
  
  (二)选区划分
  在现代国家,选举尤其是直接选举,通常涉及大量的选民。合理的选区划分是保证直接选举有序、公正进行的客观要求,因此“选区划分是直接选举的一个重要环节”[2],在制度设计上,印度大选采用单选区制[3]。除了由总统任命的代表盎格鲁——印第安共同体的两个席位外,宪法限定人民院拥有545个人民院议员选举席位,每个选区选举出一个人民院议员席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4]。选区的大小和边界由独立的划界委员会决定。该划界委员会依据法律设立,其成员由首席选举委员和两个来自最高法院或高级法院的法官或前法官组成。划界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在于,根据对各邦和行政管理领域的地理、边界划分的考虑,划定具有大致相同人口的选区。同时,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划界委员会定期重新划定联邦、各邦立法院选区的边界从而确保各选区具有尽可能相同的人数。在印度,选区的划定意味着须每隔十年核准一次人数的变化。同时,为了保证安排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代表,宪法条款也规定了保留选区,在这些选区里,必须有一个席位保留给表列种姓或表列部族的成员,只有来自该选区所在共同体的候选人才能参加该席位的竞选[5]。通过选区的科学划定,就议员产生过程来讲,印度议会选举制度的设计能够接近印度的实际社会状况,反映印度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三)选民登记
  印度实行成人普选制,即年满18周岁(第一届大选规定为年满21周岁) 的公民参加选民登记即可成为选民。选民登记是选民取得选举资格和被选举资格的必要前提,印度议会选举实行选民登记制度。符合条件的选民名单编制成册,即选举名册。选举名册每年修订一次,以便增添那些当年达到18周岁的人,或者新搬迁到该选区的人,并删除那些死亡和搬出该选区的人的名字。如果公民有资格参加选举但选举名册中没有该公民的名字的话,该公民可以向所在选区的选举注册官员申请复决,该官员将予以考证以便更新注册。选举名册的更新只有在任命候选人结束之后,竞选过程开始才能停止。在2004年的印度第十四届国会大选中,选举名册已经实现电脑化,“全国范围的电子投票”也得以实现。此外,为了提高选举名册的精确度、防止选举欺诈,独立选举委员会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建议为投票人采用身份照片。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1999年大选时已为超过3.38亿的选民提供了身份照片。此外,委员会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方法,以便应对证件以及选民尤其是城市流动选民的跟踪问题[6]。
  
  (四)候选人的产生
  任何超过25周岁的印度公民注册成为选民即有资格参加人民院和邦立法院竞选。联邦院选举的年龄下限是30周岁。因此,成为印度议会选举中的候选人非常容易。为了严肃选举行为,使真正有竞选意图的候选人参加选举,印度选举设立了竞选保证金制度[7]。除了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支付一半费用之外,每位参加人民院选举的候选人需预交10,000卢比[8],每位参加联邦院或各邦立法院选举的候选人需预交5,000卢比的费用。如果候选人获得超过选区内所投有效选票总额六分之一以上选票,预交费用将得以返还。经注册政党推出的候选人的任命须获得选区内至少1名注册选举人的支持,其他类型的候选人则需要至少10名注册选举人的支持。同时,除了选举保证金制度之外,候选人的任命还需要经过选举官的审查,审查的事项主要是核实候选人是否达到规定的年龄、是否无力偿还债务的破产者、是否登记为选民、是否在政府中拥有领取报酬的职务、是否因某种舞弊行为被取消选举资格、是否因触犯刑法被判监禁两年以上、被公用企业解雇的雇员是否经过了5年。在候选人的所有这些情况被审查以后,由选举委员会任命的选票回收官负责在各选区接受候选人任命并监督选举的正常进行。在印度的选举运作历史上,候选人的数量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比如在第七届大选中候选人的总数为4053人,而第十四届大选中,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5398人,其中包括2369名独立候选人。
  
  (五)投票的组织程序及原则
  印度议会选举中的投票工作由选举委员会按选举计划的安排进行组织,选举计划由选举委员会制定。议会的五年工作期限届满,或者议会被解散并且新的选举被召集时,选举委员会便开动选举运转机器。宪法规定被解散人民院的最后会期和新议会产生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6个月,因此,议会选举必须在此期间结束。在像印度这样一个广袤多样化的国家,寻找到一段能够在全国举行选举的期间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此,制定选举计划的选举委员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天气:冬天里,受风雪和季风的限制,很难能够进入到那些边远地区组织选举;农业周期:使庄稼的种植和收获不受影响;考试计划:因为在选举进行中,学校要用来做投票站,教师们要被临时雇佣来做选举工作人员;以及宗教节日和公共假日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选举进行过程中的后勤困难——发送投票箱,设置投票站,雇佣监督选举的官员等等因素。

推荐访问:选举制度 印度 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