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再审视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jh/wsjh201307/wsjh2013070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jh/wsjh201307/wsjh2013070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jh/wsjh201307/wsjh20130703-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jh/wsjh201307/wsjh20130703-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jh/wsjh201307/wsjh20130703-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sjh/wsjh201307/wsjh20130703-6-l.jpg
  1950年9月末,朝鲜半岛战事逆转,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犯。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第一次战役后,未受到重大打击的“联合国军”继续分两路北犯,其中西线为美第八集团军,东线为美第十集团军。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隐蔽接敌,对敌军构成包围态势,并于11月25日发动反击,第二次战役开始了。在这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中,东线的长津湖及其附近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参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这便是闻名世界的“长津湖战役”。
  严格地讲,长津湖战役有“第一次”与“第二次”之分。“第一次长津湖战役”又称“黄草岭战役”,是指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志愿军42军与美陆战一师以及南朝鲜首都师、三师等在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地区发生的战斗,42军给予敌方一定打击后主动撤退。之后,“联合国军”中计,草率北进,一头扎进了刚入朝不久的志愿军9兵团的包围圈中,在我军的打击下突围南逃,并从兴南港撤到海上,彻底退出了朝鲜东北部,这便是“第二次长津湖战役”。因为战役的规模及影响更大,第二次长津湖战役更为人们所深知。
  对于这次战役,中方声称重创美陆战一师等部,并且歼灭了美七师三十一团级战斗群,即“北极熊团”,还缴获了该团团旗,此为朝鲜战场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部队。而美军则声称部队主力成功突出包围圈,保存了大多数重装备,并且在突围过程中消灭了大量中国军队,因“长津湖战役”而被授勋的军人达11人之多,为美军历次战役之最。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对长津湖战役的分析议论,主要是9兵团伤亡较多,尤其是非战斗伤亡过大,没有歼灭美陆战一师的主力,以及到底是歼灭还是击溃“北极熊”团的争议。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再度审视。
  长津湖战役前的形势
  内德·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的美第十集团军以陆战一师、第七步兵师为基干,在仁川登陆中夺得头功。登陆成功后,以沃尔顿·沃克中将为指挥官的第八集团军接替第十集团军向平壤进攻,而第十集团军由釜山和仁川登舰,准备在朝鲜东部的元山港再次上演登陆好戏,以与第八集团军南北夹击平壤。
  美军的这一安排被一些人称为分兵战略,导致其后来被志愿军各个击破。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朝鲜半岛北部东西距离较大,美军以一路向北挺进不利于攻占朝鲜全境,而且仅有仁川一个港口也不利于保障美军的后勤补给,因此这一战略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朝鲜人民军放弃平壤一线迅速北撤,第八集团军轻易攻克平壤,南朝鲜第一军也从陆路攻占了元山港,而此时第十集团军刚乘船到达元山港外。第十集团军登陆后,将陆战一师、第七步兵师、南朝鲜第一军从西向东排开,向北推进。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长津湖附近地区的地理特点:长津湖地处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地质为玄武岩台地,平均海拔1200米,被称为“朝鲜的屋脊”,当地年平均气温1—2℃,月平均最低-15℃。看到“朝鲜的屋脊”一词语,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世界屋脊”,两者确实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中国军队在两个屋脊上进行的战斗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高原山地地形,决定了军事双方的行军路线会被限制在山谷之中,而且数量庞大的军队为避免拥挤在一条山谷中,就必须分兵而进,这便导致很容易受到攻击。可以说,长津湖地区是进行伏击战的理想地带。而长津湖战役和十几年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一样,同为中国军队成功的伏击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盖马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而长津湖战役又发生在11月底12月初的严冬时分,导致了双方人员,尤其是志愿军的大量冻死冻伤。
  美陆战一师和第七师一部通过黄草岭,进入长津湖地区后,为了进一步北犯,调整了部署,主要组成3个集团。其中:柳谭里有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和一个炮兵团;下碣隅里有陆战一师师部及直属、后勤、坦克部队;新兴里有第三十一团级战斗群,即所谓“北极熊团”。柳谭里在长津湖的西北方向,新兴里在长津湖的东边,下碣隅里在长津湖的南边,三地构成一个倒三角,陆战一师的另一个团分布在这个三角附近的要点上,保障师部及后勤线的安全。美军的部署成犄角之势,似乎并无太大漏洞,可考虑到在他们附近埋伏着两个军10万人的志愿军部队,那么他们的分兵三处确实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而且,陆战一师的主力集结在柳谭里,掩护其右翼的“北极熊团”在新兴里,两者被长津湖分隔开,一旦遇到攻击难以互相支援,这便为“北极熊团”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美第十集团军对面的志愿军第9兵团,由第20军、26军、27军组成,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主力之一,司令员为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9兵团本为攻台主力,驻扎在东南沿海。随着朝鲜形势的发展,该兵团于1950年10月北调山东,本来计划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但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迅速突破三八线,与志愿军一线部队交火,形势要求9兵团马上入朝。紧张的行军后,至11月中下旬,20军、27军已基本入朝完毕,并按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这两个军严格执行隐蔽要求,晓宿夜行,躲过美军飞机的严密侦察,悄然进入战区,准备给美第十集团军一个“惊喜”。
  9兵团的进攻部署是:以20军(4个师)从长津湖西南发动进攻,切断柳谭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并从西南方向攻击柳谭里和下碣隅里;以27军79师从北面攻击柳谭里,80师及81师一个团攻击新兴里;其余部队担任预备队和对其余敌军的警戒;26军还在向前线运动中。双方一线的兵力对比是:柳谭里、下碣隅里,中方5个师对美方4个团;新兴里,中方4个团对美方1个团。兵力对比约为4:1。
  但是,9兵团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因为入朝过于仓促,加上美空军的严密封锁,后勤补给严重不足,缺衣少食,尤其紧缺防寒服装,因冻饿而导致战斗力下降和大量人员损失。11月14日,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朝鲜北部,当地温度14日夜降至零下20—30℃,这更加剧了9兵团的战役部署难度,被迫将进攻时间推后两天,至11月27日才发起进攻。

推荐访问:再审 战役 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