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报复社会犯罪研究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har/char201616/char20161683-1-l.jpg
  摘 要: 近年来,在陕西汉中、福建南平、广西合浦等地小学、幼儿园连续发生多起砍杀儿童案,厦门、宜宾等地发生公交车纵火爆炸案,这类采取极端方法报复社会犯罪频繁发生,导致大量无辜人员伤亡,引起群众恐慌和强烈不满,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应当引发深思。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剖析研究,从犯罪学、社会学角度分析该犯罪的诱因,达到减少此类犯罪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 极端报复社会犯罪;研究
  2016年11月25日,汉中市58岁的雷某持斧闯入朝阳托管中心,砍伤正在就餐小学生7人,在逃跑途中又砍伤两名路人。近年来,犯罪分子采用纵火、爆炸、砍杀、驾车冲撞、持枪等手段,报复社会,不仅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给无辜的家庭造成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引起公众恐惧和强烈不满,社会危害后果严重。因此,很有必要对犯罪人个体因素、目的动机、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原因进行剖析研究。
  一、当前极端报复社会犯罪的发生情况
  通过调查,将收集极端报复社会犯罪的案例以表格的方式列出
  二、犯罪学分析
  这类犯罪故意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属危害公共安全罪。从犯罪客体看,此类犯罪侵犯的是刑法保护的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均为直接故意,主观恶性大,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和放任该结果发生,即使在现场死亡或被判处极刑也不在乎。犯罪的客观方面,作案前精心准备刀具、爆炸品、汽油等作案工具,精心选择作案时机,作案地点。从犯罪侵犯的对象看,侵害的多是无辜的不特定多数人,与犯罪嫌疑人素不相识,没有利害纠纷,多是毫无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幼童、小学生和无法防范的公交乘客,犯罪容易实施,容易造成社会影响,引起广泛关注,达到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的目的。从犯罪主体方面看,犯罪人为个体作案,年龄25至59岁,作案人年龄最小的是安阳内黄县人周某波,1989年生,年龄最大的厦门陈水总59岁,均为成年人,为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人。从有无作案前科方面,周某和雷某受过刑事处罚,其他人无犯罪前科。犯罪目的和动机分析。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后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犯罪动机是推动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犯罪人选择在小学、幼儿园、高速公交车、居民区等容易造成严重伤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场所,通过随意的砍杀、纵火、爆炸等宣泄对社会的不满,犯罪人有强烈的报复社会情绪。
  三、社会学分析
  犯罪者生活困顿,家庭生活、事业或者感情连续受挫,均为城镇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属于社会底层。《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化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十个阶层,其中第十个阶层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①如南平郑民生原为某企业下属医院的医生,因和领导有矛盾后辞职,此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而且40多岁没有成家,和母亲一起居住在弟弟五十多平方住房里,郑住在阳台上,因无业、无房,谈对象屡遭挫折后产生报复社会念头。在泰兴镇中心幼儿园持刀砍伤31人的行凶人徐玉元,是本地一名无业人员,曾经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2001年被辞退,参加传销又上当受骗等等。制造厦门公交爆炸案的陈水总,1970年下乡,1983年回城,自谋出路直到1994娶妻生一女。后靠亲友借贷度日,在家门口以支摊子为生,后被取缔,由于工作、家庭等问题连续受挫,亲戚朋友敬而远之。
  犯罪者性格偏执。戴维 . 波普诺的《社会学》一书指出“下层阶级是美国社会中最没有财富、权利和声望的人们。其特征是文化水平低和缺乏可出卖的技术。这个阶级的失业率高,经济长期无保障②”,一些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而不能就业,他们多数陷入贫困境地,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中所占比例为3.1%。该阶层人员生活压力大,生存环境脆弱,导致心理脆弱,遇到纠纷或挫折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这些人心生怨恨,归罪于社会,进而容易形成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成为无情型人格障碍又称为“社会病态”(sociopathy)“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是对社会有严重危害的一种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这种人格障碍者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是高度的利己主义者;对人冷酷无情;容易冲动,行为受偶然动机的驱使;往往做出违法乱纪的事,但毫无悔恨羞愧之意,不能从生活中吸取教训;对挫折的耐受力差,往往把不利结果推诿给别人来为自己开脱。③纵观这些犯罪者都是性格内向、偏执、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在生活诸事不顺利的情况下,得不到宣泄,最后把自己的失意都归咎于社会,从而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
  犯罪者心灵冷漠。眼睛不眨的将刀砍向了无辜的幼儿,在鲜血和哭喊中依然下手,甚至事后无一点悔改之意,已经丧失人性,漠视和践踏别人的生命。共性有:1、挣扎在社会底层,多次受到挫折,事业生活都不顺利。2、心理不平衡,性格偏执,得不到宣泄,产生了对社会的报复心理。3、失去生活希望,漠视生命尊严。4、感觉受到不公正对待,自己问题没有得到公正处理。
  四、犯罪发生的社会层面原因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精神的“沙漠化”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生产了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人们思想上信仰崇拜“权”、“钱”,为追求“权”、“钱”不择手段。社会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进而导致信仰缺失。“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④,人们生活成本生存压力加大,产生很大心理压力,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产生恐慌、迷茫、焦虑、愤怒、甚至绝望心理。
  社会底层成员没有及时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一人向隅,举座不乐”⑤,本身压力很大如果遇到感情挫折、重性疾病、粗暴执法、司法不公、非法集资等因素,其诉求无人理会,产生绝望心理,在其支配下报复社会或者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底层成员的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没有让自己适应岗位的意识,以距家远、工作累、不体面、不愿被管理等借口拒绝再就业。
  极端报复社会犯罪容易侵犯的公交车、幼儿园、小学、托管中心的安全防范措施有很大的漏洞,成为防范的薄弱环节。目前安装监控设施的公交车只有40%。幼儿园和托管中心多为私人经营,规模大小不一且位置分散,为降低经营成本,保安人员数量很少甚至没有。
  【注释】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8页
  ②王牧,《新犯罪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30页
  ③【美】戴维 . 波普诺,刘云德 王戈译《社会学》(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第27页
  ④王通《释怨卷》
  ⑤汉刘向《说苑.贵德》《止学》

推荐访问:报复 犯罪 社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