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解读技术


  人类思想是一个外部难以侵入的领域,这种观点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假设或将不再成立。精密的神经成像设备和脑机接口可检测神经元的电活动,让我们能够解读甚至改变思维过程中的神经系统信号。尽管这些进步在科研和医学领域拥有巨大潜力,但从伦理、法制和社会角度来看,这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要如何判断访问或干预他人神经活动是否正当,或者在何种条件下才是正当的?
  这个问题有着十分特殊的社会意义,因为许多神经技术已经走出单纯的医疗环境,进入了商用领域。通过成像技术解读思维信息的尝试,也开始出现在案件审理中,但这类做法的科学性值得怀疑。例如,2008年时,一名印度妇女被判谋杀罪名成立,并被处以无期徒刑,依据就是一份脑部扫描结果。用当时法官的话来说,这份扫描显示出她拥有关于这次犯罪的记忆。神经技术有可能在审讯中用于测谎,这种潜力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尽管专家们仍持质疑态度,但已有商业公司开始推销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来辨别真伪的技术产品。美国军方也在测试大脑监测技术,虽然动机有所不同:通过脑部刺激,增加士兵的警觉感和专注力。
  我们可以认为,大脑解读技术只是这个数字化世界中另一波无可避免的浪潮,又侵蚀掉了一点我们的私人空间。但是,既然我们通常认为思维隐私神圣不可侵犯,那我们恐怕并不怎么乐于接受这种现象。事实上,世人可以这样看待这项技术:它要求我们重新构建基本人权的概念,甚至建立起与神经相关的特有权利。
  律师界已经开始探讨自由认知权。这个权利让人有权就影响其思想的技术运用做出自由、自主的决定,而思维隐私权将会防止第三方在未经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侵犯其大脑数据,或者在无授权时采集这些数据。神经层面的隐私侵犯,可能会比传统的侵犯方式危害更大,因为它们能够绕过人的意识这一层级,让我们的思维完全不受保护地任人读取。存在风险的,不仅是掠夺性的市场营销研究和过度使用这项技术的法庭,一般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也可能存在问题。此类运用大脑读取技术的产品将会不断增加。Facebook打算开发一种语音到文本的识别接口,用于直接将脑内思想读取至计算机系统。其他的公司,例如三星和Netflix,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将来,大脑控制可能会取代键盘和语音识别,成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主要手段。
  待到大脑扫描工具在世间完全普及,新的滥用方式也可能会随之出现,其中包括网络入侵。接入大脑的医疗设备很容易遭到入侵,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认为,脑部植入物同样存在类似风险。这种滥用的可能性,或许会促使我们重新考虑精神健康权的概念。这种权利现在已经被视为一项基本人权,而新的理解,不仅能确保人们有权得到精神疾病治疗,还会保护我们所有人的神经活动不会因技术的滥用而遭到伤害性的操控。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得到重视的是心理连续权,它或许可以保护人的思维活动不受第三方的外部篡改。美国军方正在研究大脑干预措施,希望用这些技术减少士兵的睡眠需求,而同樣的技术经调整后,也可以让士兵变得更加好斗或无畏。神经技术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要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风险降到最低,就需要展开一场公开辩论,让神经学家、法律专家、伦理学家和普通民众全部参与进来。

推荐访问:解读 大脑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