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一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同度
  为深入调研“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同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了解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和见面访谈等方式,从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员工、高职院校领导及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四个方面,就目前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运作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访谈,最后通过对有效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了社会对订单模式的认可程度。
  1调查对象
  本次社会认同度调查涉到学生、学生家长、教师、企事业用人单位员工或负责人,共计240人。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题目由供选择的客观题和少量主观问答题组成,其中以客观题为主。问卷发放总数与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如图1所示。
  (2)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分为电话访谈和见面访谈两种,其中见面访谈为主要方式,各种调查方式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3)相关专家咨询
  为保证结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课题组还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的方式,就统计分析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上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向省内有关高职教育与教学的专家征求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建设性建议。参加咨询会的专家主要来源于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督导、教务处和汽车电子系等二级教学管理部门。
  3社会认可度分析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清晰看出,实行“2.5+0.5”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已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家长、学生、用人单位、教师的认同度分别为80%、73.5%、82%、70.9%。究其原因是本模式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4高职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入与产出不对称。“订单”企业既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岗位技能,又强调具有一定的就业稳定性。而目前的高职人才“订单”班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稳定现状,少量高职生诚信意识不强,容易受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来选择就业,特别在职业追求上往往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就职初期太多地看重职业中的个人所得。稍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就退出订单班,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后收效低微。
  学院投入与产出不对称。当前一些高职人才“订单”班普遍存在不稳定现象,这将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诚信度造成不良影响。退出订单班的结果不仅浪费了企业的岗位资源,同时还造成合作企业投资成本的“浪费”,使合作企业质疑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甚至可能对学校缺乏合作信心。
  学生理想与现实不切合。由于高职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其初次就业及今后成才的高期望值,这使得学生个人价值的追求与社会现实相脱离。在个人理想未能实现、就业薪资水平不如意及社会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作就业选择与规划时,一旦企业实习状况与个人理想产生较大偏差时,学员们更多的就会选择离职。
  二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关问题的原因
  1利益各方追求点不一致或目光有些短浅
  高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企校双重属性,尽管一些大型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储备,对企校合作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目的却不可能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的订单模式,院校都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以理想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为考虑点,而合作企业则要全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低化,想以低的成本获取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各方追求的目标利益偏差势必造成责权利的不统一。
  2订单培养课程体系未动态对接企业岗位要求或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合作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关注和研究得很不够,普遍认为培养人完全是学校的职责而非企业的重要工作。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上普遍存在着“职教普教化”的倾向,从而造成高职订单培养方案并未动态对接企业岗位资质或不全面,没有对接岗位技能的各种要求。
  3管理理念落后或对订单疏于管理
  高职“订单人才培养项目”不论是学员日常管理方面还是在课程教学实习管理方面,都与非订单班的培养方式有较大差别。由于目前各方的管理思路、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有较大差距,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很难同步,从而造成了高职“订单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局面。
  4订单培养过程管理与控制环节存在“真空”
  高职人才的订单培养过程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在校的培养与提升阶段,由专业系部与项目教师负责;二是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就业阶段,主要由企业负责。订单学员在校时,企业有可能介入较少,而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和就业阶段,学院与系部则鞭长莫及。这势必造成两个过程的分离,从而使过程管理控制存在“真空”地带,培养成本高,质量无法保证。
  5订单培养学员的就业心态不稳定
  由于订单学员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现实与各自理想的差距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心理问题很可能得不到企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也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此状况势必造成学员心理问题的不断积聚,最终产生学生心态的不稳定现象。
  6订单培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订单班的培养还未建立与之匹配的利润激励机制。想要统筹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的各自利益,务必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来更好地掌控整个培养过程。

推荐访问:培养模式 订单 现状分析 优化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