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影响生命希望点燃希望


  一次感动的会面
  早春三月,枯黄的大地已经抽出了一丝丝的绿意,记者和首都师范大学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社工们约好,以志愿者的身份,同他们一起前往北京市海淀区看守所完成一次与涉嫌犯罪青少年的会面。
  3组社工,每组要会见两名涉嫌犯罪青少年,他们大多以“寻衅滋事”“盗窃”“抢劫”等罪名被刑拘。社工王徐晖今天要会见的两个孩子都只有十七八岁,他们都是因“寻衅滋事”被带到了看守所,社工们的任务是担当“合适成年人(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监护人、社会工作者或其他年满18周岁的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对他们开展司法社会调查并且完成司法社会调查报告,从而对这些涉嫌犯罪的青少年进行认识层面的帮教。
  要会见的第一个男孩儿与王徐晖也是首次见面,男孩儿拘谨地坐在我们面前的椅子上,眼神青涩而又飘忽不定,他不敢正视社工的双眼,身体紧绷,高耸肩膀。王徐晖以“自我介绍”作为了会面的开场白。善意的谈话让眼前的少年似乎稍稍放下心理的防备,身体也开始松弛下来。但是经过几番问话,男孩儿始终不愿吐露心声,社工问一句他答一句,偶尔说两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悔意。
  时间毕竟有限,机械的问答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王徐晖意识到这首次会面还不能真正走进男孩儿的内心,简单地了解案情后,他让男孩儿先回去了,并告诉他“我们还会再来”。对方的防备心理像一个巨大的障碍挡在了社工面前,而王徐晖似乎见惯了这样的场面:“这才是第一次见面,作为社工,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他坚定的语气赶走了记者心中的疑云。
  接着要会见的男孩儿已与王徐晖见过三次面,17岁的他见到我们时脸上多了一份坦然,就像久违的朋友见面,简单的问候更显得自然和真诚。“在看守所里的经历对我今后要走的路会有帮助!以后做事真要多想想后果,以前自己想问题想得少,因为面子替朋友大打出手确实不应该。”男孩儿挂着青春痘的脸上漾满了真挚的笑意。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换位思考”是他最近常常挂在嘴边勉励自己的话。
  看样子,男孩儿已经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离去时,走到门口的男孩儿突然回头冲社工灿烂地一笑,王徐晖也欣慰地笑了,他觉得社工就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走进涉嫌犯罪青少年的心,为他们作出一个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帮教计划,让他们正视自己所走过的“弯路”,重新开始生活。
  一项蓬勃的事业
  随着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司法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为其介入少年司法制度提供了可能。儿童利益最大化和尊重未成年人基本人权是少年司法的核心要义,社会不仅要关注如何更好地通过法律保护这一社会关系,更要帮助“犯错”的孩子们顺利回归社会,预防他们再次犯罪。
  “儿童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少年司法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少年司法的所有环节设计的终极目标都应是为了帮助迷途的孩子回归社会,让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惩罚。
  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制度的衔接,既不是二者的偶然相遇,也不是少部分人的先知先觉,而是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社工这个专业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始重建,到现在为止,全国设有社工专业的院校已达二百多所。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它不仅关注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掌握,同时更关注社会和谐,关注案主(社工的个案帮助对象)成长与发展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适时地顺应了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急迫需求,二者牵手顺理成章。
  华东政法大学姚建龙教授对少年司法社工曾经有个精彩的论述:少年法官的角色类似于医生,负责的是诊断和开具药方。而司法社工的角色类似于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他们负责为医生的科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具体负责病人(罪错少年)的矫治和康复护理。
  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少年司法的运作都是在公民社会发育还不成熟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少年法庭想真正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司法政策与法规原则,那么少年法官就不得不同时兼任“医生”“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之职。这样的工作特性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
  因此,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适时发展以及它与少年司法的有机结合最好地诠释了“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作为中心的主任,席小华老师为了把社工和少年司法真正地结合起来,几乎参与了每一场跟“青少年犯罪”有关的会议,席老师不断和北京市公检法机关沟通,希望能够将少年司法社工引入到具体的司法工作中。让人欣慰的是,席小华的想法与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少年司法工作人员不谋而合。最先和中心“牵手”的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少检处(现已更名为未检处),而后,中心又先后和门头沟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有了深入的合作。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实践,北京的少年司法社工工作风生水起,生机勃勃。
  一种科学的模式
  与中心主任席小华老师的碰面,约在了中午,上午刚刚结束了会议,下午仍有会议在等候,看得出席老师的满身疲惫,但当她坐下来谈起让她倾注心血的少年司法社工工作,她仿佛忘却了疲惫,重新充满了活力。
  席老师亲历了北京首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的每一步成长。少年司法社工工作在北京的开展,虽然起初非常艰难,但席老师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现在少年司法社工在北京只是刚刚起步,但随着法治建设和公民社会的成熟,这一事业一定会发展壮大。”
  2010年10月,中心才在北京起步,而少年司法社工工作早已在国外成熟发展。这项事业在首都师范大学落地,并非偶然,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自建系以来先后在工读学校、少管所、社区等机构为违法及犯罪少年提供专业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我们社工是干什么的。在我看来,通俗一点说,我们社工是‘专业’帮助别人的,需要国家认可的专业社工师认定。”席小华解释,现在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与海淀检察院未检处、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的“少年法庭”等一些司法机构合作,对违法犯罪少年的再犯罪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依据具体情况跟进帮教。“从前景看,这项工作造福社会,大有可为。我们希望所有的司法机构都建有这样的途径。”席老师说。

推荐访问:生命 希望 点燃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