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下)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sc/zgsc201640/zgsc20164093-1-l.jpg
  [摘 要]诺贝尔奖迄今已颁发了115届(1901—2015年,其中1940—1942年未颁奖),共有870人874人次赢得诺奖,另有23个组织机构在24个年度内26次荣获诺和奖。在所有诺奖得主中,迄今共出现过18个国家的26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不含阿拉法特),其中获奖时在任14位,前任8位,后任4位。除温斯顿·丘吉尔是诺文奖得主以外,其余25位均是诺和奖得主。还重点介绍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及其荣获诺奖的有关情况。
  [关键词]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和平奖(诺和奖);诺贝尔文学奖(诺文奖);国家体制(国体);政治体制(政体);国家元首;总统;国家主席;政府首脑;总理;首相;英联邦;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0.185
  4 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与诺贝尔奖
  美、英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12日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岛阿金夏海湾的美军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双方签署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又称《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宣言》),次日正式对外公布。《大西洋宪章》的签署标志着美、英两国正式结成反法西斯政治联盟,它为后来的《联合国宪章》奠定了基础。
  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属轴心国的其他6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奥地利、泰国,其中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5国于“二战”后期先后脱离轴心国而加入同盟国)作战的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现俄罗斯联邦)、中华民国(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1947年8月15日脱离英属印度而独立,英属印度始于1858年8月2日,其疆域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1885—1937年还包括缅甸,1937—1948年存在单独的英属缅甸)、新西兰、南非联邦、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南斯拉夫]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又称《二十六国宣言》,1941.12.22—1942.01.14召开的第一次华盛顿会议又称阿卡狄亚会议(Arcadia Conference)]。后来加入该宣言的21国依次是:菲律宾联邦(Philippine Commonwealth,1946年7月4日脱离美国而独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二战”中沦陷后于1940年6月18日起建立自由法国(流亡政府),1942年6月改组为战斗法国委员会(简称战斗法国),1943年6月3日联合其他抵抗组织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6月2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后被1946年10月14日成立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所继承]、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1958年2月21日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成为一个会员国。1961年10月13日叙利亚恢复其独立国家的地位,同时恢复其联合国会员国资格,1971年9月2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更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叙利亚。上述47国加上阿根廷(原保持中立,1945年3月27日才对德日宣战)、白俄罗斯(1922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1991年8月25日独立)、丹麦(1945年5月5日获得解放)、乌克兰(1922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1991年8月24日独立)即51个联合国创始会员国,阿尔巴尼亚(1955年12月14日加入联合国)亦属同盟国。9个轴心国和52个同盟国可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指交战双方正式宣战或事实上表明了交战态度)。[1~3]
  1945年4月25日,来自51个国家(因波兰民族统一临时联合政府于同年6月28日才组成,未能赶上会议)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大会,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举行的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次日与会国代表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赫伯斯特礼堂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其中波兰政府代表于同年10月15日补签,10月24日起正式生效,此为联合国成立纪念日,每年10月24日的“联合国日”始于1948年)。1945年加入联合国的国家都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均为宪章签字国,共51个,现存49个):阿根廷、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白俄罗斯共和国)、巴西、智利、中华民国、古巴、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10月28日作为奥匈帝国瓦解的标志而成立,1992年12月31日解体,其国际法主体继承国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于1993年1月19日一起成为联合国会员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埃及、萨尔瓦多、法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海地、伊朗、黎巴嫩、卢森堡、新西兰、尼加拉瓜、巴拉圭、菲律宾联邦、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前苏联,后逐渐解体为15国:立陶宛、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俄罗斯是其国际法主体继承国)、沙特阿拉伯、南斯拉夫[后逐渐解体为6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黑山、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是其国际法主体继承国,其前身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于2000年11月1日被重新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叙利亚、土耳其、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乌克兰)、美利坚合众国(即美国)、希腊(1945.10.25)、印度(1945.10.30)、秘鲁(1945.10.31)、澳大利亚(1945.11.01)、哥斯达黎加(1945.11.02)、利比里亚(1945.11.02)、哥伦比亚(1945.11.05)、墨西哥(1945.11.07)、南非联邦(1945.11.07)、加拿大(1945.11.09)、埃塞俄比亚(1945.11.13)、巴拿马(1945.11.13)、玻利维亚(1945.11.14)、委内瑞拉(1945.11.15)、危地马拉(1945.11.21)、挪威(1945.11.27)、荷兰(1945.12.10)、洪都拉斯(1945.12.17)、乌拉圭(1945.12.18)、厄瓜多尔(1945.12.21)、伊拉克(1945.12.21)、比利时(1945.12.27),其中前29国中的27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已不复存在)属于1945年10月24日首批加入联合国的国家。

推荐访问:诺贝尔奖 首脑 得主 国家元首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