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提要]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为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在宏观经济增速减缓背景下,仅依靠扩大需求无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供给侧改革成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助推器”。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助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目标,是今后宏观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稳定性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视域下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三维分析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15LJ012)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25日
  一、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而在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然而,在经济增长到某一制高点后必然呈现减速下滑趋势。我国自2006年经济达到顶峰后,即2007年至今的十多年间,受世界经济衰落的影响,中国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导致国内经济受到极大冲击,宏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
  (一)经济中高速增长,GDP增速下滑。在经济突破10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0元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成为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GDP同比增长6.9%,首次跌破7%,2016年增速为6.7%,2017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了6.8%,反映出我国经济已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内。
  (二)农业生产保持高水准,产值稳定。201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54,771.55亿元,同比增长6.36%;2015年达到57,635.8亿元,同比增长5.23%;2016年我国主动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了520.1万吨。农业自古以来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其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政府通过各类政策引导,使得农业新动能得以释放,农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维持总体稳定,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产值下降速度有所缓和。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这表明,虽然我国工业生产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但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改革动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促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温。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65万亿元,增速为8.1%。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458,478亿元,同比增长7.5%。一方面国家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在相关领域主导投资使投资者重拾投资信心;另一方面基于市场自主调节机制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使投资者已不再拘泥于制造业、房地产以及基建方面的投资,投资选择的多样化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加,恩格尔系数持续减小。如今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2015年最终消费水平支出占GDP比重突破50%,201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2017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第一驱动力的作用。在消费结构方面,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幅较大,居民的消费水平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六)进出口贸易增速逐渐回升,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为24.3万亿元,降幅比上年提高6.1%;出口增长持续回升,我国对外投资的速度远远快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速度,进出口同比上升,外贸形势有所缓和。此外,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对贸易额的贡献持续增加,使我国贸易结构多样化。
  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运行,但这仅仅反映出我国经济走势呈现回暖趋势,我们仍要清楚我国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根基被动摇,暴露出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严重。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工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下降,发展动力不足,带来产能过剩问题;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增长,但产业整体效益偏低,发展潜力未能被完全激发,这与我国投资结构失衡有较大关系。近年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发展迅猛,投资额增加一方面为其发展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却也使生产出的产品超过了市场需求,使得投资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加速了产能过剩,其生产能力超出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的购买力,造成结构性失衡。同时,越来越多的资金流进金融部门,但金融业的资金增长并未带来投资效率的增加,大量货币的“流失”使得其他缺少资金的产业发展缓慢,造成货币与经济运行的相背离。此外,政府主导投资倾向明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府投资主导性较强,其中地方政府投资增速,2016年前两个季度,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累计值增长9.5%,同期上涨0.7%,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与中央对地方政府“降成本”的政策要求相悖,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中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规模大幅缩小,民間投资多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采矿业、煤炭、金属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行业产能过剩,国家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能源”的政策虽能缓解此现象,但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仍需国家和公众共同来解决。与此同时,第一产业资金相对短缺,民间投资结构不合理。

推荐访问:稳定性 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