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寿命对中国养老保险支出的影响效应


  摘 要:利用1995—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我国养老金支出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对我国养老金支出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研究样本期间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了我国养老金支出水平增加了0.94个百分点,对养老金支出水平增加的贡献度高达76%,成为了我国养老金支出增加的主导因素。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模式逐渐进入到以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为主导,这种人口增龄效应对养老金支出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增强和深入,在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优化过程中需对预期寿命这一因素加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 预期寿命;养老保险;支出水平
  中图分类号:F840.6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5-0037-07
  一、引 言
  199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确立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此后我国养老保险进入全面改革的深入期[1],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并走向成熟,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规模也在大幅度提高。从图1可以看出,在1990-2014年间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量在不断的提高,199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总额为149亿元,2000年达到2116亿元,10年间养老金的支出增加了14.2倍,2010年养老金支出总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了10755亿元,相对于2000年的水平来说翻了5倍,此后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一直保持万亿元规模,2014年支出总额已达到23325.8亿元。
  不仅养老金支出的绝对额在激增,养老金支出的相对额也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1990-2014年间我国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整个样本时间段上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1990年养老金支出水平仅为0.8%,2000年达到2.12%,2008年以来上升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达到2.63%,2014年支出水平进一步达到3.67%。
  养老金支出的迅猛增加,对我国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带来潜在威胁,是什么原因推动了我国养老金支出近些年来大幅度提高?国内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些学者侧重于对单一影响因素进行重点阐释,例如刘贵平(1996),姜向群(2006),李旭东(2010),李敏等(2010),李绍泰(2013),苏宗敏(2015)等学者主要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2-7];赵怡等(2015)学者研究了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8];封进等(2010)则聚焦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9]。而王鉴岗(2000),薛新东(2012)等学者则从综合影响因素的视角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进行了解释[10,11]。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大都基于人口结构的视角来分析其对我国养老金支出的影响,而关于预期寿命与养老金支出关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是在有关的研究中零星地提及预期寿命延长会增加养老金支付压力,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伴随着我国人口转变进入“三低”①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已逐渐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中蜕变出来,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12]。根据近四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为67.77岁,1990年小幅增长到68.55岁,2000年提高到71.4岁,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75.43岁。人口的这种增龄效应是否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规模的增长?图3给出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4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水平与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发展趋势图。從图3可知养老金支出水平与预期寿命在这个时间段均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两者之间简单的相关系数达到了94.8%。在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保持不变的约束条件下,预期寿命的增加会改变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率进而会影响到养老金支出的规模,其很可能是导致近些年来我国养老金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的主导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预期寿命增加与我国养老金支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激增的主导因素,从而为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分析
  达到退休年龄雇员的预期寿命延长,则不论哪一种养老保险模式,只要养老金给付水平保持不变,那么养老保险体制的成本负担必然加重[13],由于退休年龄保持不变,预期寿命延长已导致养老金支出严重膨胀[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IMF,2012)也显示,如果2010-2050 年人口寿命比预期超出3岁,不同国家平均每年需要额外增加的养老金支出占当年GDP的1%-2%[15],这种影响是显著而直接的。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论基础养老金还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其支付的方式都是采用终身年金的方式,这种年金支付方式对人口预期寿命因素比较敏感,加之事先确定的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待遇水平,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下,三者相结合就会导致养老保险支出的增加,甚至会出现财务危机,威胁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在统筹账户中,预期寿命延长对养老金支出的影响比较隐蔽,主要是通过改变制度赡养率这个中间变量来实现。在制度覆盖率、退休年龄不变的约束下,预期寿命延长会改变退休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比例,导致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赡养率发生变化,进而对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产生影响;而在个人账户中,预期寿命的延长对个人账户的影响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在退休年龄不变的约束下,预期寿命延长导致了工作期间与退休期间比值的变化,就理论上而言,在个人账户下,由于遵循严格的精算平衡,参保者预期寿命延长对个人账户基金平衡不会造成影响,只会导致个人养老金水平随预期剩余寿命延长而降低。然而在我国现有制度设计下,个人账户的首年养老金待遇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对应年龄的计发月数,如果参保人在计发月数内死亡,个人账户余额将一次性返还给其继承人,如果参保人在计发月数以后仍然存活,其还可以继续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而个人账户计发月数的确定并未与退休职工的剩余寿命相对应,其计算程序是根据人口预期寿命减去退休年龄得来的②,从精算学的视角来说,统计局公布的人口预期寿命是0岁人口的预期剩余寿命,并非退休职工的预期剩余寿命。这种个人账户的待遇设计方式改变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个人账户基金平衡的影响路径,一旦账户持有人退休后的剩余寿命超过养老金计发月数就会使个人账户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形,产生个人账户支付缺口,而这个缺口将由统筹账户买单。总之,在我国现有的统账结合模式下,无论对统筹账户还是个人账户,预期寿命的延长都会导致养老金支出的增加。

推荐访问:养老保险 中国 支出 寿命 预期